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边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中新网马德里12月11日电 (夏宾)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2日至13日在马德里举行。大会期间,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主题边会在气候大会的中国角召开。该边会由科技部社发司和21世纪中心联合主办。
2006、2011、2015年,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这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与发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科学支撑。
2018年1月,科学技术部联合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联合启动《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次边会通过高端致辞、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等形式,目的是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进展和初步结论,科学、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致辞和主题发言环节由科技部社发司司长吴远彬主持。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致辞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挑战,科学、客观的气候变化评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基础,《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将对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促进经济低碳转型,落实和强化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和行动计划,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进程,都将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和决策参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就《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背景和主要特点进行了介绍,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四个方面。此外,特设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数据集、方法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国家碳市场、气候风险、港澳特别行政区气候变化研究等15个专题的特别报告。与前三次报告编制相比,《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有三个特点,包括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注重区域特色,强调政策和行动评估等。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吴绍洪、清华大学教授陈文颖、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松丽和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刘卫东等分别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一带一路”与气候变化等方面报告了初步的评估结论。
圆桌讨论环节由科技部社发司处长康相武主持,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UNFCCC适应部门主任FlorinVLADU、中科院兰州文献中心主任曲建升等专家先后发言,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编制、国际组织及机构经验、气候变化数据共享、影响和适应战略、国家特色等方面为《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本次边会为国际社会科学、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及时反映了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科学进展。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国际组织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编辑:房家梁】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