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屏产业”飞跃:从“屏幕制造”到“万屏互联”
中国“屏产业”飞跃:从“屏幕制造”到“万屏互联”
本报记者 贾 丽
1957年的一天,在天津无线电厂内,几位年轻的电子技术人员正在研究从原苏联、东欧等地进来的电视机。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生产设备,没有设计经验,也没有与相关厂商的直接交流,从拆解样机,分析电路、结构、元器件性能、外观造型和使用维修等,到技术回溯,解决超高压产生、大电流磁偏转等关键技术空白,再到生产工具试制,一次次错误,一次次再来。
“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北京,也就是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和北京广播器材厂(北广集团前身)的实验室里。”近日,站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东方公司核心能力大楼里,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向《证券日报》记者回忆道。
初创:广播电视
催生我国显示产业
1958年3月份,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样机——北京牌电视机组装诞生了。这一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幕。4月份,北京电视台开始进行黑白电视实验广播。
此时,欧美电视媒体开始逐渐普及,我国电视事业紧随世界热潮。
北京牌电视机是天津无线电厂出产的。1936年,天津无线电厂(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在战火的洗礼中诞生,并由此揭开了中国通信机事业的序幕。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诞生地,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的所在地。
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广播电视业,我国显示产业也正式起航。在原苏联援助下,天津无线电厂建起了第一个黑白电视机生产车间。当时,只有部分车间可以进行研发生产,又缺乏资金。研发人员艰苦奋斗,勇于攻关,反复研究原苏联产的多款电视机,反复拆装样机、散件后,建立起生产线,终于在1958年3月份成功生产出第一台新中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机。
几乎与天津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同时,195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一套三讯道电视中心设备、电视转播车和电视发射机在国营北京广播器材厂联通。1958年4月份,我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在南京华东电子管厂诞生。同年,我国电视机生产厂商四川长虹的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正式组建。1959年,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在无锡市建立。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对电视产业核心部件的探索。在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技术支持下,我国开始筹建北京市酒仙桥电子工业区。1956年,北京电子管厂在这里建成。在那个年代,电真空器件就如同今天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是显示产业的“心脏”。而以北京电子管厂为核心的中国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在当时承担着民用、军用等一切电子产品核心元件研发和生产的重任。
天津无线电厂、北京广播器材厂和北京电子管厂,开启了我国电视机生产史,支撑起我国电视产业最早的那片天,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没有更多的市场空间支撑大规模的生产,显示产业只能小范围发展。
但正是这个艰苦的开始,为中国显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让电视、电脑、手机三大电子消费产品的制造能够植根中国,并带动整个信息终端领域深度发展,全程参与了中国人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变革史。
震荡:市场的繁华
与技术追随之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以《西游记》《红楼梦》为代表的电视剧走进大众生活,翻开了大众信息世界新的一页。这背后便是一部中国显示屏幕的应用史。
1970年,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这一时期,受经济发展条件所限,我国彩电产业发展缓慢,电视机的部分重要元器件仍旧依靠进口,产能、质量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国产化余地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显示产业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同一年,上海电视机厂从日本直接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包括全套关键技术和设备。4年后,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建成投产。
随着显示产业加快发展,国内企业相继引进彩电生产线并大规模生产。1985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长虹、牡丹、熊猫、金星、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应运而生,行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此时,中国显示技术也经历一轮交叠。
1992年,35岁的王东升临危受命,担任北京电子管厂厂长,此时这家在市场化改革中落魄的老牌国企已经连续亏损7年。王东升预判到中国显示产业发展的方向:传统真空电子管技术与CRT显像管技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于是,在1993年京东方创立后,立即决定介入电子枪部件、玻璃支架等业务。
“那前后的十年是最艰苦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必须改革,走出一条血路。想办法把技术市场化,实现技术赶超。”王东升说。
随着个人消费能力进入快速增长期,电视生产厂商遍地开花,巨大需求缺口的虹吸效应也造就了CRT产业的黄金十年。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