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扩大开放“试验田” 充分应对外部挑战
随着国务院有关方案的公布,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日前正式亮相。此次扩围后,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增至18个,实现了沿海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布局,无疑将更好地发挥沿海地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推进建设的“试验田”里,投资、贸易、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改革先行先试,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产出再推向全国……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在新阶段,扎实推进建设自贸试验区,就要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区域合作进程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以更强的发展韧性应对国际竞争和外部挑战。
以“稳”应 “变” 上海挖掘制度变革潜力
8月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推动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自贸区再次迎来扩容,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敞开大门迎接自由贸易的坚定立场。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我国自贸区建设分4批形成了“1+3+7+1”雁阵格局,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探索形成了17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
此次设立的临港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而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新片区在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的同时,将牢牢把住风险防控底线,从不同维度构建起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更广领域、更高标准、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保障。
先行示范 深圳打造创新引领地位
从40年前的先行先试、“杀出一条血路”到今天的创建先行示范区,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特区到未来可复制、可借鉴的城市范例、全球标杆,循着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前行的深圳,不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更将为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数量仅次于北京,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具科技创新力的城市之一。下一步,深圳将瞄准全球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在更多领域成为引领者。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区’,这是中央对深圳发展成就的肯定。”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意味着在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在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中,深圳将继续以率先改革的智慧、勇气与胆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组成“新雁阵” 各地扩容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后,我国自贸试验区版图又迎来了新一轮扩容。8月26日,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新设自贸试验区集中亮相。从祖国最北端到西南边陲,从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18个自贸试验区组成的改革“新雁阵”,将引领中国迈上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在过去12个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新设6个自贸区,旨在通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的差别化探索,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目前18个自贸试验区的布局,体现了沿海开放整体提升与中西部开放重点推进相结合的特点,这将有利于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
探索高水平开放和新一轮改革,需要不断试验和不断修正,这正是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大的意义。扩大试验、打造升级版也是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的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深化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投资合作,为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全国形成综合性改革的良好态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