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都市区: 广佛同城迈向下一站
打造大都市区: 广佛同城迈向下一站
“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其中关于广佛的这一要求备受关注。
大都市区,一个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概念,已悄然在全国多个省市走进规划、变为现实。
从郑州大都市区、宁镇扬大都市区,到浙江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再到成都大都市区、武汉大都市区,都寄托着一个区域迈向高质量发展、赢得区域竞争的期待。
广州、佛山能向国内其他建设大都市区的城市学习什么?同城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区,又将迎来哪些与众不同的新挑战?
●南方日报记者 赵越
广佛两年前已有目标 大都市区写入“十三五”规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中,广州—佛山究竟如何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实施意见》给出了更加详细、明确的指示。
《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
今年以来,广佛同城化的突破振奋人心。在《实施意见》发布前的两个月,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双方签署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广州市白云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共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
也是在此次会上,两市宣布将合力共建“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和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等发展平台,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然而,无论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还是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都不是一个全域性概念,无法完整描述广佛区域的未来。而大都市区则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因此,上述成果最终都会成为广佛所打造的国际大都市区的有机组成。
在同城化基础上携手建设一个国际大都市区,其实是广州、佛山早已有之的共同溯源。2017年9月,两市公布的《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目标。
该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将广佛地区建成面向全球、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区,成为引领和支撑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擎”。
同城化规划是两市深思熟虑、共同推出的成果。规划的内容足以证明,两年前广佛启动建设国际大都市区的条件就已成熟,并成为两市共识。建设一个大都市区,既符合两市共同的发展诉求,也符合两市对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相比2017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后,广佛同城化的重要性再上一层楼。而此次随着《实施意见》的出台,打造国际大都市区这一命题,也成为广州与佛山在建设大湾区进程中的重大命题。
“在都市圈的概念里,有竞争也有合作,合作和竞争是并存的;而大都市区的内部合作多于竞争,城市相互融合,谁也离不开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
产业与人口驱动 武汉郑州成都等地率先建设
广佛应该如何打造大都市区?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清晰的是,到底什么是大都市区?
“关于大都市区,其实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定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用法,美国经常叫大都市区,日本常称为都市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说。
“世界上的大都市区,例如纽约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等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制造业基础上逐渐发展起金融、贸易、文化、高科技产业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产业的发展趋势,才带动了城市扩张。”陆铭说。
他分析,这些产业有非常强大的规模经济的特点,能够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陆铭表示,国内一线城市接下来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都市圈的建设来实现当地地理范围之内的一体化。而大都市区的概念,有利于打破行政规划的思维定势或传统习惯。
目前,国内已有多座城市吹响了大都市区的建设号角。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组成的宁镇扬大都市区是其中起步较早的一个。2014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公布了有关计划。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