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三大变化
左剑明
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将挂牌上市。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迎来一个肩负创新试验田职责的新板块。
通过对这些公司进行梳理,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企业的估值水平并不低,不仅大幅超过此前主板、创业板等板块新股上市23倍市盈率的监管红线,而且也高过不少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比如,中微公司对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的市盈率为170.75倍,高居已公布发行价的科创板企业之首。
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我们的资本市场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对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又将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看监管层表态。针对于科创板新股高估值问题,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曹勇在7月5日做客一档电视节目时表示,这是一个市场化的选择结果。他同时还补充道,这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由此,笔者认为,作为投资者就应该去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逻辑框架内去寻找新的“机会”。
其次看资金流向。二级市场短期内存在比价效应,会有部分资金抱着“捡漏”心态去买已经上市的科技股。但这并不会长久,因为逻辑上存在着误区,股价由筹码供求所决定,主板企业已经上市多年,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限售股可以自由流通了,一旦股价到了心理价位该出手时并不犹豫。
最后看产业转型。笔者认为,如果继续发力传统产业,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钢筋、水泥、石化甚至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都产能过剩,并且还留下一堆难以处置的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已经慢慢失去竞争优势。所以,管理层指明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必由之路。
但问题就在于,传统金融机构工具箱里往往只配备传统企业“零件”,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存在失败率高、风险性大、不可测因素多等情况,获取资金的管道往往需要寻求股权基金帮助。这不利于经济转型,也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培育。通过这次“双轨制”定价,引导更多PE机构投资先进制造业等高新产业的企业,一方面企业可以拿到更多的起步资金,从而拥有更多试错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打通“才”与“财”的连接通道,形成真正的新经济生产力。
当然,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堪称完美,但在具体落地上,还是需要扎实推进才行。特别是在投资者保护环节,比如如何防止大股东利用控股优势侵害小股东利益。这就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甚至立法来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