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北京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与文化创造的新引擎——
做大做强北京夜间经济
王杰群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商场、超市以及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并计划在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副中心通州和昌平等区域各打造一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一时间,作为北京市“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重要举措的夜间经济,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话题。
夜晚:城市经济的延伸
夜间经济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指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随着中国各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外地游客的涌入,对于夜间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夜间场景消费在不断具化和细分,体现的既是消费的升级,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曾用美国国家航天局夜间灯光图来研究城市发展,发现灯光越是明亮,往往意味着越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国际大都市,夜间经济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夜间经济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拓展游客消费空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是城市经济的新蓝海。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所以,点亮城市、将城市经济活动延伸至夜晚,暗藏着繁荣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商机。
北京发展夜间经济面临的问题
根据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的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活跃度夜间强于白天,东部远强于西部,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王府井超过100万人次的高峰客流时段也是在夜间。夜间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与文化创造的新引擎。
作为一座拥有超过2000万人口的首都城市,北京的夜间经济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但与之相悖的是,北京的夜间经济活跃度并不高,夜间消费的规模、热度、便利程度还远远不够,仍有发展夜间经济的巨大潜力。
北京市发展夜间经济并不容易,需要综合地去解决当前诸多方面面临的问题: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核重视不足、夜间经济的种类仍较为单一、传统促销手段对90后与00后这些夜间经济消费主力难以奏效、配套设施和服务还相对落后、冬季夜间比较寒冷等。
北京打造夜间经济的五点建议
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夜间经济,是鼓励发展与有效管理相结合,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作为着力点,从而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通过加强安全、包容和尊重来平衡游客的涌入和居民的需求。据此,对北京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做大做强夜间经济有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依托北京传统特色文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承袭。古都、京剧、胡同等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北京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生长性,无论出于经济考量还是文化考量,夜间经济都是构成北京城市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激发大众夜间消费热情。夜间经济繁荣主要来自于全民式的忘情投入,市民大众喜爱在街头穿梭,吃夜宵、逛夜市。对于北京居民来说,夜生活质量的提高、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创新,可以让他们在夜间走出家门,融入城市生活和人群亲密接触,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广泛交流,激发源源不断的城市创造力;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北京夜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品位的提升,可以让旅行体验更加完满,使游客们经久回味。
第三,聚焦有潜力的夜间消费人群。“深夜食堂”“深夜商场”,对于北京的上班族来说已经是刚需。同时,愿意在夜间消费并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千禧一代”,是北京夜间经济未来的主力军。在网购、网上社交之余,还需要在办公室与家之外的“第三时间与空间”来体验人生,迸发创意。
第四,拓展夜间经济相关领域。在这座拥有2000多万庞大人口、加班频繁的大都市里,有人需要在安静的书店放松身心,有人愿意在电贝司海豚音中排解压力,也有人想在喧闹又便宜的大排档里化解思乡之情,繁荣的夜间经济都应该提供适合他们不同需求的消费场所。夜间经济的发展不只和酒吧等娱乐场所相关,还包含着艺术、文化、零售等一系列产业。一些过去夜晚基本无人问津的文化类活动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体育馆等都可以被开发为夜间城市中活跃的区域。可通过推动24小时便利店、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来深入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北京夜间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