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 内生动力在何处
市级区级两个层面多点布局“夜间经济” 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
深夜食堂 内生动力在何处
夜间经济·政策安排
根据市商务局通报的大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期间,市商务部门重点监测的60家零售、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6.3%。
望京、中关村和五道口等商圈18点至次日凌晨6点夜间消费尤为活跃,人均消费在75元左右,饮品消费同比增长1.2倍,
特色菜、火锅品类消费增长49%,小吃快餐同比增长35%。朝阳大悦城联手摩登空间举办大型蹦迪party,嗨到凌晨;
北京朝阳合生汇“深夜食堂”联合200余家特色餐饮商户、30家跨界平台,倡导夜间生活新方式;首创奥特莱斯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2点,直接带动零售额增长近1倍……
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深夜经济”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灯火辉煌、红肥绿瘦、推杯换盏、呼朋引伴……“脑补”的场景似乎和现实有些距离。然而,作为特大城市的首都,决然绕不开“发展”的重大课题。这种发展,是一种把握当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的发展,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会提出“深夜经济”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虽然“夜间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制度设计者们对此却从未停止过思考。
顶层设计
“夜间经济”是刺激消费的“新动能”
早在去年年末市委全会期间,市领导就首次提出了“培育‘夜间经济’、形成消费引领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全会上,“夜间经济”是作为和“入境旅游”“电子商务”“国际教育”并列的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模式而提出来的。而这种消费升级,和新一轮服务业开放、推动5G 布局、城市有机更新一起,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会议明确做出了“我市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的重要战略判断。时隔不到一个月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全会上,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再一次提到了“夜间经济”。这个供代表们审议的报告,在“努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章里,更加详细地给出了如何“系统谋划消费升级”的路径。那就是“发展便民消费”“扩大信息消费”“激发时尚消费”并举,这份报告把“夜间经济”与“时尚消费”紧密联系了起来。包括推进10个特色示范街区建设,打造“国际化”“富有活力”的“夜间经济”。
实施层面
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顶层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日渐明朗,作为实施层面的商务部门,也在更加务实的层面上做出了政策安排。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获悉,日前商务部门已经出台了《促进餐饮业发展项目申请指南》等文件,在目前已有的深夜便利店和业已成熟的夜商圈经营的基础上,对“夜间经济”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引,比如其中提到,支持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鼓励餐厅夜间延时经营。
这份《指南》文件规定,对于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特色商圈最高支持不超过3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元。支持数额力度不可谓不大。
“深夜食堂”到底长什么样?这份指南也做出了描绘:“深夜食堂”项目需要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特色元素较为显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营业时间一般应至少到每天晚上12时,同时包含24小时经营店,夏秋季可适当延长。“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需要具备“业态丰富、特色鲜明、消费便利、市场繁荣”特征,在本市餐饮消费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餐饮街区长度一般不超过100米,餐饮企业数量一般不少于20家,形成集群效应。
经过半年多的市场酝酿,我们看到,三里屯、簋街等“老街”焕发着生机;顺义祥云小镇、海淀食宝街、朝阳合生汇等新兴的“深夜食堂”正在夏日的躁动里不断生长。人们有理由期待:今年这一场“仲夏夜的经济盛宴”。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基层政策
市级层面的鼓励给了各区以强有力的信心,多区瞄准了这片促进消费升级的蓝海,纷纷因地制宜,出台了各自的支持办法。
西城:打造四种“夜间经济”模式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