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贩式歌厅到手机K歌 看北京卡拉OK的几度兴衰
卡拉OK的几度兴衰
1988年夏北京东郊出现第一家卡拉OK歌厅,随后卡拉OK迅速融入北京人的文化生活,一度成为北京人夜生活的亮色。
1 1988年卡拉OK首现京城
卡拉OK起源于日本,最初的意思是只有乐队伴奏而没有演唱的乐曲。
1988年夏,在东郊出现北京第一家卡拉OK——“你歌卡拉OK厅”,已经消失40多年的营业性歌舞厅重新在北京出现,虽然也引起了几番争论,但卡拉OK歌厅还是迅速遍地开花,数目飞速增长。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截至1993年9月,北京市共有注册歌厅282家。到了1995年,包括歌厅等在内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已达1400多家。
2006年8月9日,市民从一家量贩式KTV前走过。
那时候的歌厅,大饭店里有,酒楼宾馆里有;街面上有,胡同里也有;有的地方甚至连粮店、菜站都改成了卡拉OK歌厅。
2000年5月19日,《北京日报》5版
最初,卡拉OK歌厅没有包间,人们去了就在大厅里点歌,当着众人演唱。后来,带包间的歌厅逐渐兴起,叫作KTV。包间里点歌、唱歌,自娱自乐,互不干扰,都是熟人,不会尴尬,还省得爱听的、不爱听的歌曲都得被迫去听。(1992年8月16日《北京晚报》5版,《KTV小型歌厅在京城兴起》)
卡拉OK歌厅里,一般都是晚上十点多钟才“渐入佳境”。起初,市文化局规定歌厅的营业时间不得超过晚上十二点,后来逐渐放宽到凌晨两点,经过特批甚至可以开到凌晨三点。
2006年7月19日,顾客在北京一家KTV包房点歌练唱。
这无形之中就把一些北京人的夜生活延长了三四个小时。过去,一到晚上七八点钟,商店关门了,人们吃了饭,看看电视便钻了被窝。许多初来中国的外国人一到晚上就闷得受不了。对于文化娱乐生活尚且贫乏而又爱唱歌的许多北京人而言,有吃有喝、能歌能舞的歌厅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
1993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6版
可以说,这些歌厅当时对活跃北京的夜生活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全国文化市场工作会上,北京的多家歌厅还被评为全国先进。(1993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6版,《夜访北京歌厅》)
2 2听可乐76元的咋舌价格
卡拉OK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娱乐形式,但在当时,很快发展为面对一小部分人群的高消费。
北京的歌厅经过几年的积累,种类和服务内容逐渐完备,开始逐步“升级”,许多投资者都企图以档次取胜,于是盲目攀比,动不动就投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有的请了乐队做现场表演,有的不但有签约歌手还聘请了舞队。高档歌厅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一家卡拉OK。
投资大,档次上去了,价格自然也上去了。这样的高档场所,收费着实令人咋舌,最便宜的要1500元左右,贵的一个晚上四五千元打不住。来消费的大多是生意人。
1995年,中关村电脑公司的沈先生,请了几个朋友到东四南大街的一家夜总会唱卡拉OK,结账时账单显示为1314元——2听可口可乐76元,一瓶可赛矿泉水28元,一听啤酒45元,一壶红茶78元,一个果盘198元,外加15%的服务费以及包间费。
当年8月11日,本市发布了《关于饮食娱乐业禁止以不正当价格行为牟利的暂行规定》,对歌厅等娱乐业的收费价格进行了规范。
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有不少歌厅违规收费。
1995年4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物价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歌厅酒楼的不正当价格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明着“宰”,一种是暗着“宰”。所谓“明宰”,是指明码标价就超过规定的综合毛利率。按照规定,歌厅、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酒水、饮食售价均不得高于进价的3.3倍,加收服务费不得高于10%。至于“暗宰”,主要指饮食娱乐业单位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以及限定最低消费强迫消费者消费。 (1995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2版,《歌厅酒楼 价格为何“限”不住》)
3 豪华歌厅悄然关张
1995年,卡拉OK开始走下坡路。
1995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2版
1995年4月,本报记者夜访时发现,豪华的歌舞厅上座率普遍不足4成。(1995年4月12日《北京日报》2版,《歌舞厅应面向大众》)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