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荔枝太贵吃不起?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2019-05-16 14:0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车厘子自由、荔枝自由……吃货领域的消费水平衡量法总是让人感觉亲切又心酸。

  还是想吃。

  车厘子自由、荔枝自由……吃货领域的消费水平衡量法总是让人感觉亲切又心酸。近期,网友在吃荔枝的季节吐槽荔枝价格高,没想到还引起了国家统计局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言人5月15日表示,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明显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菜鲜果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在高位。

  发言人强调,总体看,通胀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物价平稳有坚实的基础。

  解决口腹之欲到底有多贵?物价其实怎么样?

  

荔枝太贵吃不起?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贵不贵?

  吃好一餐饭需要花多少钱?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账单讲起。

  家住北京丰台的小王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周末去菜市场买了半斤羊肉片,20块;一把茼蒿,4块;一斤草莓,18块。菜加上餐后水果,我这顿饭的食材成本已经42块钱了,还没算主食钱”。

  小王表示,肉和水果自己都没买最好的,只是想吃得稍微健康精致一点。

  事实是,不管是小王的账单,还是统计局数据都显示,最近的食物不便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5%,为201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波动最应该背锅。

  比如,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7.4%,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4.4%,鲜果价格上涨11.9%。仅仅是这三种食物,已经影响CPI上涨约0.96个百分点。

  具体到大家买到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经理张君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发地市场目前水果价格每公斤平均在6.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8%左右,主要的涨价品种有猕猴桃、梨、苹果还有柑橘类。

  这样一看,蔬菜水果确实普遍贵了不少,即使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

  受谁影响,影响了谁?

  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就荔枝这一种类,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天差地别,便宜的市场价格仅仅相当于高价的零头。

  比如5月15日数据中,价格最高的北京八里桥市场荔枝价格为35元每公斤,最便宜的只有7.75元。

  

荔枝太贵吃不起?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中国农业信息网截图)

  而从近一年的数据来看,荔枝价格的高点在2019年2月28日的北京八里桥市场,报价65元每公斤。而最低点则是2019年5月15日贵阳地利市场的报价,仅为3元每公斤。

  今年春节前后是荔枝价格飙升的时期,而直至近期邻近荔枝成熟的月份,价格已经有部分回落。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时间和地域对于荔枝的价格有很大影响。

  

荔枝太贵吃不起?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中国农业信息网截图)

  有水果业内人士解释了水果价格变动的原因:价格上涨有本身有物流、运输、种植、人工等方面上涨的原因。

  水果价格高除了影响吃货的钱包,其实也影响了期货和股票。数据显示,苹果期货1905合约自今年年初以来累计上涨了18.92%。A股水果概念股近期也迎来大涨。

  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总经理易乐曾表示,近期苹果期货主力合约持续上涨主要是由于交割标准现货价格持续飙升至每斤6.8元附近。

  吃得更高级

  水果本身的各种成本是影响水果价格的主要因素,但业内人士也指出,价格还受到消费升级下进口、有机等高品质商品占比增高的影响。

  复盘一下近期的几次“水果自由论”能发现,能当主角的水果,一般都是比较“金贵”的品种。之前的车厘子和牛油果,则都是进口水果。

  花了42块钱做一顿饭的小王就表示,即使蔬菜水果价格贵,他也不会选择少吃。原因是为了身体健康考虑,“我看到有专家建议一个人每天应该吃够一斤蔬菜和半斤水果”。

  其实中国人水果吃得也不少。农产品期货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131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4公斤。

  数量不少,品种也更加多元,原来没有在中国人果篮子里的水果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即使它们并不便宜。比如在2010年,中国的牛油果进口量仅为2吨。但到了2017年,这项进口额达到3万多吨。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所谓的消费升级,实际上是一种人的需求在收入不断增长的过程当中,产生升级的现象。这个升级往往是从消费一些生活必需品、耐用品,升级成消费到了一些非必需品,甚至是奢侈品。一方面,可以看到价格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在里面有一个层次的变化。

  追求健康,追求品质,这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升级的体现。人们不靠吃水果填饱肚子,而是靠水果提升生活质量。(陈颖)

  

荔枝太贵吃不起?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