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甲骨文转型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甲骨文转型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行业观察
据多家媒体报道,传统商用软件巨头、数据库产品供应商甲骨文(Oracle)近日在中国宣布裁员。由于裁员力度非常大,消息一出便瞬间引爆舆论。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软件巨头,此番大力度裁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为该公司向云业务转型太慢买单。
那么,甲骨文真的慢了吗?我们又能从它的转型经历中学到什么?
数据库时代日渐远去
每个时代都有其耀眼的技术,甲骨文在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软件时代无疑是最闪亮的公司之一。
甲骨文于1989年正式进入我国,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历史。其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我国相关领域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一般来说,商用数据库系统市场主要包括服务器提供商、数据库软件提供商和存储设备提供商三部分。甲骨文就是全球顶级的数据库软件提供商,其与服务器提供商IBM、存储设备提供商EMC共同形成了攻守同盟IOE(IBM、Oracle和EMC首字母),该同盟几乎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数据库系统的市场份额。
2010年前后,凭借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定价权,甲骨文在数据库领域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在其巅峰时刻,《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8家公司都应用甲骨文的技术。
然而,没有一成不变的行业,更没有长盛不衰的巨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需要自己搭建、维护数据库系统,而是通过购买云服务将企业数据放在“云端”,这对甲骨文的服务器和数据库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财年,甲骨文的净利润为38.25亿美元,同比下降59%。
云计算转型进展缓慢
当竞争赛道发生变化时,在旧赛道里奔跑,只会离新目标越来越远。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在传统数据库领域依旧具有领先优势,甲骨文的企业级业务发展良好,那些需要本地化、高性能数据库的大型企业如商业银行、大型超市等仍倾向于使用甲骨文的技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甲骨文在我国金融机构数据库市场中占比超60%。
然而,如今市场已进入“云计算时间”。根据咨询分析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如今,随着云计算服务越来越普及,甲骨文曾经的竞争对手甚至客户都能提供更具弹性的云服务,而甲骨文还处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
做一个形象的类比,今天的甲骨文数据库业务好比几年前诺基亚的塞班手机操作系统一样,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但竞争领域已经发生变化,再坚持下去,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
这不是甲骨文一家的困局,也是目前很多传统软件企业的。一方面,该领域公司自身转型吃力,难以在全新的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快速崛起,新技术领域市场的“蛋糕”渐被抢食。
甲骨文也想追赶新趋势,补齐云计算短板。它曾花费超30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Peoplesoft、Siebel、Hyperion等传统软件企业,以布局云计算市场。然而,这并未能改变其在云计算市场上落后的局面。2018年,被甲骨文寄予转型厚望的云计算业务营收仍处于下滑状态。
同时,由于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快速崛起。目前,甲骨文已跌出中国云服务市场前十名。
基于此,笔者认为,如果没有跨越性的技术爆发力,甲骨文在这一领域与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谷歌、IBM等企业的差距或被日渐拉大,最终可能会“望云兴叹”。
警惕“暂时性优势”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是企业最大的危机。在软件技术发展史上,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是一种常态。如今,数据库技术逐步走向末路,而云计算技术风头正盛。甲骨文的遭遇,实际上是“数去云来”趋势的体现。
笔者认为,在分析甲骨文裁员原因的同时,更要挖掘这次裁员行为的特殊意义,尤其是对我国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警示意义。
首先,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拥抱未来。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较短时间便“悄无声息”地实现了对旧技术的替代。因此,企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领域内的细微创新,不要对新技术轻易说“不”。
其次,企业要对“暂时性优势”保持警惕。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企业现在拥有的既有优势,很有可能变成限制其发展的劣势。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让甲骨文辛苦建立起的技术优势,逐渐演变成限制其革新的障碍。因此,企业要对自身优势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处于领先地位时要更加警醒。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