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普及“云计算” 助力“城市大脑”建设

2019-04-26 14:4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普及“云计算” 助力“城市大脑”建设

  普及推广云计算,是推动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过不断地优化演进和应用实践,云计算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云计算正在改变治理模式、企业运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IDC的报告,云计算已经实现了从企业到公众的成熟应用阶段,一些跨国企业的全球化云计算服务和全球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扩张。对于企业而言,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云计算,政府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云办公,提升效率,降低集聚效应;通过云存储,可以让各类数据和资料实现可靠保存、在线共享,极大提升生产和运营效率;政府和企业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对信息系统的综合投入门槛,让信息化更加迅速地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获得更大的“数字经济优势”。同时,通过集约的云计算模式,可以极大降低全社会的综合IT能耗,为社会节能减排创造价值。云计算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和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

  据统计,上海全市家庭+办公电脑超过1000万台,已使用云桌面方式的不超过10%;全市80余万家企事业单位,已上云的数量占比15%左右。上海全市云计算的整体市场规模、用户习惯、专业化服务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设新一代的云数据中心,支撑云计算普及推广,对上海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实现云计算应用的快速普及、加快最强城市大脑建设,都离不开新一代云数据中心的能力保障。

  目前上海全市的数据中心机房规模度、集约度不高,难以达到云计算所需的规模效应。据统计:全市数据中心机房300余个,平均每机房机架数仅400个左右。而云数据中心原则上要求至少2000个以上的机架数量、成规模部署相应的计算和存储服务器,以发挥云计算的弹性能力提供、动态资源调度的核心优势。另外,受制于数据中心的机架数量不成规模、未积极采用云计算技术等原因,全市数据中心的每机架平均能耗效率(PUE)约1.7,有的社会数据中心,PUE能耗更超过2.0,对全市的节能减排也造成拖累。

  上海打造“五个中心”、卓越全球城市,实现对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整合,关键是实现对全球资金流、贸易流、航运流背后的信息流的汇聚、整合、处理,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云数据中心的支撑。上海加快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加快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物联感知等的应用部署,也都需要安全可靠的云数据中心、大容量的计算能力作保障。

  上海正在加快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信息基础设施本身也需要大容量云数据中心的承载。因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其技术构成的核心基础就是高性能运算处理芯片(CPU/GPU/TPU/ASIC/FPGA)+软件系统和应用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都需要依托云数据中心来承载。

  所以,云数据中心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涉及面最广、重要性程度极高的核心支柱。卓越城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从各项政策上确保新一代云数据中心这个核心支柱能力的建设。

  应通过规划保障、政策引导,加快全市云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云计算普及。市政府对于云计算非常重视,如在云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近期提出了“存算一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总体要求,市政府还将研究编制全市数据中心布局规划,完善评估评价体系,建立包括建筑、能耗、技术、设计、运维管理、单位产出等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这对于全市规范有序推进云计算能力提升和应用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在此基础上,提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抓紧制定新一代云数据中心发展布局规划。建议政府出台有利于推动高端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规划,结合上海骨干网、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等区域优势,兼顾用地保障、电力供给、产业环境、人才支撑等多方要素,适度超前,满足创新企业和重要行业对云数据中心极速增长需求。

  第二,单列新一代云数据中心的能耗考核指标。根据政府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不超过1.3的要求,建议对于符合能耗标准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单列能耗指标,新建数据中心全面采用绿色节能技术;对现有存量数据中心加快进行节能改造,达到“规模、集约、安全、绿色、高速”的标准。

  第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所有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希望能够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推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系统全面云化,鼓励企业和市民积极上云。比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或给予适当补贴,引导企业摒弃原有高能耗的小型自建机房,迁移至规模化、绿色环保、符合安全等保标准要求的高端云数据中心;政府和电脑厂商、云服务商携手,推出鼓励市民使用云桌面、云存储替代现有家用电脑的行动,倡导远程办公等,加速新一代基础设施中云计算的应用普及。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