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中国经济:持续释放大国的优势和潜力

2019-05-14 10:5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 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使我们有底气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坚守底线,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

  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使我们有底气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坚守底线,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

  ● 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其自身经济的稳定性就足以抵御绝大多数的外部经济风险。

  ●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保持平常心和战略定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作者: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努力下,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6.6%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实现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贫。

  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优势特征是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些优势叠加放大的效应也非常明显。基于这一优势,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有所放缓、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大环境,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依然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开局良好。GDP增长6.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外汇储备连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4月份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预判,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使我们有底气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坚守底线,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

  经济发展韧性好,是指经济发展的调整适应能力强,并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较快地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原因是综合的,但最为关键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决策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断增强,使我国经济具备了非常强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比如,在宏观调控领域,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注重释放市场经济的能量,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政策实施更为精准、灵活、有效,加之各级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断强身健体,政策执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是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取得前进动力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更是我国大国经济发展的致胜法宝。40年来,我们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有效地释放了改革红利,推动了经济发展。我们强调发挥大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同时也时刻不忘补齐自身短板。在实现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的调整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无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都通过改革找到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最终实现了危中取机、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今天,我们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也必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成就。

  依靠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了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今年一季度,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96%,经济支撑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了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此外,我国已从一个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今年1-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9.51万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出口5.06万亿元,占比53.2%,进口4.45万亿元,占比46.8%,由“一支独大”到“双轮驱动”的结构性变化,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弹性。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有平稳增长的广阔空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