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新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 民营航天不惧失败
注重新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 民营航天不惧失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随着商业航天和百姓生活日渐密切,商业卫星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商业航天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发展良机,民营航天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研发新产品,与“国家队”形成互补,致力于实现航天技术商业化、民用化
今年3月底,我国民营航天企业零壹空间利用OS-M固体运载火箭将“灵鹊一号”B星发射升空,但随后失去控制,发射任务遗憾失败。而在去年,另外一家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的“朱雀·南太湖号”也未能将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虽然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业界依然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和信心。业内专家表示,中国航天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失败的磨炼,民营航天领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正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有了民营企业参与,中国航天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2019年,民营航天企业迎来重要机遇期。对此,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对经济日报记者说,“跟前几年相比,我国商业航天确实到了一个比较热的阶段。一方面是政策明朗;另一方面从世界航天大势来看,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俄罗斯,都在加强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和布局,很多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逐渐开始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变化将助推国内航天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
零壹空间创始人、CEO舒畅认为,面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民营航天公司应该始终坚持以研制出市场所需的产品为核心目标,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并努力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和市场体系,实现商业化,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
2018年5月17日,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腾空而起,实现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亚轨道火箭的首飞;2018年9月7日,“重庆两江之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功发射,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国家发射场的大门。目前,该公司在朝着发送卫星的目标努力。“将卫星送入轨道,不仅代表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具备在轨交付能力,也意味着民营航天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多级运载火箭研制能力。”舒畅表示。
蓝箭航天目前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天鹊”(TQ-12)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以及“朱雀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各关键部组件已经齐套,成功进行了短喷管推力室试车、燃气发生器试车、半系统联试等关键试验,即将进入总装和整机试车阶段。“朱雀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即将转入初样阶段,开展火箭各系统产品的实际投产和试验验证工作。
瞄准商业化目标,蓝箭航天注重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以缩短产品周期,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今年2月,“天鹊”(TQ-12)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喷管下线,运用了新的激光焊接夹层喷管技术,制造周期和成本仅为传统螺旋管束喷管的十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民营航天领域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但过去一年,一些探空火箭发射也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认为,我国民营航天起步晚,一些重复建设的情况不可避免。但是,不要小看现在的重复,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着力探索盈利模式
目前,民营航天仍处于“烧钱”阶段,亟需解决如何让商业航天企业盈利的问题。
蓝箭航天的商业化起步较早,公司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分系统产品、火箭发射全流程解决方案,以及自建的基础设施。张昌武认为,“总体来看,卫星发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运载火箭产品的有无问题,为市场提供安全、高效、高性价比的产品”。
“如何把技术和商业结合得更好,这个行业做得还远远不够。商业航天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广阔的商业航天市场。”舒畅说。
除了卫星,火箭的“乘客”也可能多元化发展。千域空天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蓝天翼认为,成本、可靠性能够达到一定要求的火箭或将用于太空旅游等。“火箭目前的主要用途是运送卫星,未来可能也会成为一种地球表面或星际航行的交通工具。”
很多民营航天企业已经进入到C轮融资,“这一方面要求企业扎扎实实攻坚技术,做好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战略布局,早日跑通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商业化。”舒畅告诉记者。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