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普通百姓的奔小康故事 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
8位普通百姓的奔小康故事 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
从颜色单一到五彩缤纷
穿衣时尚又自信
宋丽娜 陕西西安某企业员工
老公出差在外,我把母亲从东北老家接来帮忙带娃。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趁周末帮我整理衣物。孩子穿不下的、大人穿旧的、样式过时的……整整几十件,收着占地方,扔又舍不得,最终被投放在小区的旧衣物回收箱,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家里大人出门见客的衣服非常有限,其余大部分都有补丁。小孩子穿的衣服很多是由大人衣服改小的,实在不能穿了,就拆了当尿片、做鞋垫,总之不能浪费。
母亲婚后生了我和弟弟,那时家里条件稍微好些了,穿得也有了起色。尤其过年时,妈妈总是要给我和弟弟买新衣服。不过那时的服装款式单调、颜色单一,材质也不怎么样。
等我长大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整个中国活泛起来,人们身上的衣裳款式越来越新潮,材质越来越好,颜色不再单一,而是鲜亮明丽,惹人喜爱。光是我俩儿子的衣服就多得很:内衣、外衣、睡衣、家居服……如今的国人,不仅要穿暖、穿新、穿好,还要穿出时尚、穿出个性、穿出自信。
本报记者 高 炳整理
从有啥吃啥到吃遍天下
三代餐桌变化大
梁肖然 天津体育大学体育文化学院大三学生
1938年,我的姥爷在山西晋城一个普通村庄里出生。在姥爷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在“吃”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粗粮占据着一日三餐的大头。春节是一年中为数不多可以改善伙食的日子,全家人一整年的节衣缩食,似乎都是为了这一天的丰盛。姥爷说,这样的饮食结构基本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前。
我妈是“70后”,1979年开始上学。那时全家人已能一日三餐吃上精粮。进入上世纪80年代,蔬菜种类开始丰富。
关于那个年代的年夜饭,我妈记忆里的关键词是饺子。虽然同样是羊肉饺子,但肉放多少、油放多少,都比姥爷年少时要“阔气”多了。不过母亲印象中的除夕小吃却是五花八门。那些年的春节,茶几上从原来的水果硬糖、瓜子、花生,渐渐变成了葡萄干、大白兔和健力宝饮料,水果也从原先只有苹果,变成西瓜、香蕉、葡萄等很多品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最大的变化是鱼、海鲜等南方食材开始进入北方人的生活中。我妈说,那时已完全有能力“天天过年”。
我于1999年出生。跟姥爷和母亲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早餐。我的早餐通常是一个煎蛋、一杯牛奶和一盘蔬菜,这是他们上几辈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在学校食堂,我能吃到天南海北的美食。不想出门时,手机下单,外卖很快送达。周末还可以约几个好友,或到“网红”餐厅打卡,或寻找地方小吃,或一睹大厨“秀”技艺。总之,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氛围越来越浓。
从搬迁改造到就近上班
全家住进新楼房
田 天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作人员
我们村原来所在的地方属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搬迁范围。2015年,我家早早签了搬迁协议。经过3年多周转房过渡,去年9月,我家领到了回迁房的钥匙。
今年9月30日,大兴国际机场就要正式投入运营,而我们这些原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
回迁小区的户型设计、小区配套设施和绿化环境都非常好,早在选址时,相关部门就把临空经济区最好的地块留给了安置房;设计中还融入了绿色建筑、慢行交通、智慧社区等新理念。所有住宅都满足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我们的生活热水是由太阳能提供的。回迁房小区为了提高通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还施行人车分流,公交站点就设在小区门口。
从前,家里人出去买菜得走到很远的集市上。现在,小区里的超市就能满足需求;以前自家烧的暖气总觉得不暖和,现在集中供暖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我和奶奶、父母一起住,一家人成了城镇户口,老人还领到了退休金,有了医保,看病踏实很多。
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有机会进入机场上班,而且就在家门口,20多分钟就到达工作单位,收入也比过去涨了1倍。这样的好工作上哪儿找啊!
本报记者 贺 勇整理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
出行之路不再难
王振众 浙江杭州阿里巴巴集团工程师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