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推进考古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数字化发展
中新网郑州8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28日提出,中国考古学今后要积极推进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数字化发展。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当天在郑州开幕,王巍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时作出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推进考古科学化方面,就是要通过多学科结合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还包括提高考古学家自身科学素质。目前,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虽有很大进步,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王巍理事长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孙自法 摄
推进考古国际化方面,就是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中国考古“走出去”力度。中国考古学大约从2005年开始走出国门,已在近30个国家出现中国考古的身影,并主导很多发掘研究。同时,中国考古学界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很多国际会议上都有中国考古学的声音,未来应该更加努力,进一步让中国考古学声音响彻国际舞台。
推进考古大众化方面,就是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未来,在让考古文物“活起来”方面,考古学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在前述“三化”基础上,王巍特别指出,随着5G时代时代的到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还要推进数字化,以更多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推动考古学更好地进行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播。
王巍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个诞生不足百年的相对年轻的学科,7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成就显著,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发挥出中国考古学独特的作用和贡献。
他认为,概括70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1万年前农业出现、8千年前农业社会开始显著发展、距今6千年左右社会分化明显、5千多年前先后进入到区域文明、距今4千年左右进入王朝文明阶段,此后以秦王朝建立为代表帝国文明形成,这个脉络通过考古学遗迹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已基本清晰。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也通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得到全面揭示。
两年一届的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是一个中国考古学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主题为“新中国考古70年”,两天会期中,中国考古学会旗下旧石器、新石器、夏商、两周、秦汉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新兴技术、丝绸之路、古代城市等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代表,分享各自考古研究领域突破、进展和未来展望。(完)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