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震局研发出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
中新网南京8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一起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准确判断该地震是天然地震,还是爆炸、塌陷等事件,对后续应急救援处置工作至关重要。由中国地震系统科技人员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的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可及时判别地震类型,服务抗震救灾决策部署。
记者日前随中国地震局赴江苏采访获悉,由江苏省地震局承担的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正在江苏省地震台网试运行,中国地震局近期将组织对该系统的验收,后续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主持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研发项目的江苏省地震局刘红桂研究员介绍说,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能自动鉴别地震台网监测到的事件类型,如构造地震、爆炸、塌陷等事件。该系统由事件实时自动识别触发、“机器人”判定和信息产出等三部分组成。
事件实时自动识别触发部分负责从地震监测数据流中实时自动检测,当检测到触发事件后,同步将事件的有关信息推送给“机器人”;“机器人”判定部分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类型判定,并把判定结果推送给信息产出部分;信息产出部分负责发布记录事件的发生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事件类型等参数信息。
刘红桂表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其整个识别过程为全自动处理,从检测到事件至参数信息发布,全程可在2分钟以内完成,地震事件类型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0%。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被称为“震不得、震不起”的省份,江苏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其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地震科技研发实力等均居全国前列,国家三大强震动分中心之一的国家东南强震动台网中心、全国8个前兆维修中心之一的华东片区地震前兆仪器维修中心均设在江苏省地震局,凸显其地震科研和服务能力。
除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软件系统外,江苏省高邮地震台台长蒋延林研究团队持续多年研发的“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判别与处理系统”已在全国85%以上的地磁台站应用,近日还在之前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基础上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备受业界关注。
蒋延林说,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100多个地磁台站的近300套仪器受高压直流输电影响,且每年的干扰天数也在不断增加。“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判别与处理系统”研究成果,可解决高压直流干扰对地磁造成的影响,提高电磁台网观测数据内在质量,还原观测数据“真相”。
他指出,这项发明专利使用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让地磁观测资料更为准确可靠,不仅能保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需要,还可应用输电线路、地下管网等维护与故障排查领域。
据江苏省地震局监测中心副主任缪发军介绍,该局自主研发的地震自动速报软件,实现1分钟内完成省内地震自动速报,初步判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目前该软件系统在20多个省、市和江苏的市级测震台网中心运行。
近年来,随着地铁、高速铁路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震观测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和威胁,为保证地震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江苏省地震局还加大投入,以开展科研项目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已形成测震、前兆、预报、软件开发等若干个科研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监测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的相关仪器,包括磁力仪、地震电磁扰动(电磁波)信息监测仪、地电阻率观测仪配套电源等。
同时,江苏省地震局科研团队还自主研发出测震业务管理平台、测震数据质量监控平台、实时地震速报系统、地震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前兆数据库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地震设备运维平台、地震地磁分析软件、强震动处理软件等多种业务软件和管理平台,服务地震监测工作。(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