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什么
这位中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什么 | 礼赞70年
"礼赞70年"系列报道④ 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的一个早晨,梳着两条大辫子的申纪兰,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骑上毛驴去见毛主席”。
从村子到城里,山连山、沟套沟,毛驴走了7个小时,火车又把她带到北京。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路,她一共走了四天。
申纪兰17岁嫁到山西长治平顺西沟,这个太行山夹缝中的村子。为了让全村人吃饱肚子,1951年,村里几个互助组联合成立了合作社,申纪兰当了副社长。1952年,她当选全国劳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妇女代表有147人,申纪兰是其中一员。
1954年9月15日下午三时许,毛泽东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
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把目光投向西方及日本,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中国该往何处去?向哪个方向走?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寻找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答案,对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及其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为了选出各级人民代表,中国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领到选民证的中国人第一次自主行使了神圣的民主权利。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必须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1953年12月27日,刚在专列上度过60周岁生日的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抵达杭州。
西湖之畔,北山路84号30号楼前,一间不起眼的平房,成了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的办公场所。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搞宪法就是搞科学”。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包括苏联、东欧国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译本。他精力集中,思考、研究问题经常到了忘我的地步,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当年全国高等学校暑期统一招考中,就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宪法草案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样性质的国家”的试题。根据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宪法草案又做了一些修改。
9月20日下午四时五十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其他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开始无记名投票,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五时五十五分,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票通过,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来自广东省的全国人大代表蔡廷锴将军说:“现在是真正的民主,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次!”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人民代表共商国是的地方。
建设万人大礼堂,这是毛泽东早在延安时就有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完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建起能坐一万人的礼堂来?”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