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寨子又见红军桥

2019-07-10 09:5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7月7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47岁的吴长书在新红军桥上刷油漆,为第二天的正式通车做最后的准备。中国

  寨子又见红军桥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7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47岁的吴长书在新红军桥上刷油漆,为第二天的正式通车做最后的准备。他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回乡全程参与新桥修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2016年9月2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夕阳下,一位村民挑着猪草、牵着马儿趟水渡过八舟河。不远处的红军桥狭窄且难以承重,牛马无法通过。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青/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8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共建的新红军桥正式通车。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68岁的吴锡焰在上少寨新红军桥通车仪式上。他曾是村民小组组长,为修桥奔走多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59岁的吴章标准备开车过新桥,把种的豆子、辣椒和苦瓜从上少寨送到县城儿子家去。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23岁的吴章宇站在自家新建的3层小楼附近,正对着新红军桥桥头。他刚从大学毕业,在上少寨的家中备考当地事业单位。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7日,上少寨,村民们为第二天典礼后的答谢宴做准备。他们为村里的这件盛事自发凑了不少钱。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8日,上少寨举行新红军桥竣工和通车仪式,年轻村民组成的迎宾队伍从新桥走到旧桥迎接嘉宾。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孔斯琪/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7日,上少寨一处新修的平台上,村里的年轻妇女加紧练习舞蹈。她们已经为第二天新桥竣工仪式上的表演准备了3个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寨子又见红军桥

  7月8日,上少寨的孩子走向新红军桥。据村民介绍,随着新桥的通车,不久后将有校车开到村里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7月8日,绵密的雨落入贵州黎平上少寨的稻田,穿过蛙声与鸟鸣交织的乡间小路,寨子前八舟河的水流也变得湍急起来。喧天的锣鼓声中,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共建的新红军桥在这里建成通车,三四百人挤满了桥上桥下,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请假回乡,见证这座新公路桥的落成。

  距离新桥50米之外,是一座用木头搭建的老红军桥。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贵州黎平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了这座桥。80多年来,这座桥几乎每年都被洪水冲垮,垮了再建。上少寨600多名村民大多数是苗族,木桥曾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3名记者通过摄影、文字、视频等方式报道了上少寨红军桥的现状,在报纸刊发摄影专题《寨子有座红军桥》,在微信公号“守候微光”为红军桥旁的孩子发起募捐。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石化集团决定为上少寨新建公路桥。

  新红军桥通车的前一天,47岁的吴长书提着油漆桶,一遍遍地给新桥的护栏刷油漆。吴长书过去在建筑工地打工,知道寨子里要修公路桥,就辞掉外地的工作,回乡来做一名“监工”,家里的10多亩地都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天天泡在修桥工地上。他说,这座桥来之不易,修好后还要承担往外运输村里特产的任务,每个关键的细节都要亲自盯着。他生怕下雨涨水会冲走建筑材料,还自发为桥的修建站岗放哨。

  在广东打工9年的吴迁龙第一次在不是春节的时候回到寨子里,还带回了自家7岁的孩子。过去,寨子里的孩子去上学,都得有大人牵着手走过颤颤巍巍的老桥,还有孩子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新红军桥通车后,据说会有校车开到村里来,孩子们早上也能多睡半个小时。这个变化让吴迁龙有信心把孩子送回寨子上学。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