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新华社广州7月1日电 题:善用“一国两制”之利的“湾区新篇”——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新华社记者 徐金鹏 王攀 查文晔 朱宇轩
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之际,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迎来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推进区域深度合作,这是没有国际先例的开创性、探索性事业。从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开始,能否真正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两年间,从广深港高铁到港珠澳大桥,再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方面的深入合作,事实证明,在中央的谋划、部署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既坚守“一国”之本,又善用“两制”之利。三地间不断深化的规则对接,不仅为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在全球范围内谱写了区域合作的崭新篇章。
“超级工程”见证三地破障前行
盛夏时节的伶仃洋,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凌波飞架三地,宽阔平坦的桥面上,车流、客流穿行不息。
这是一串靓丽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初,经港珠澳大桥口岸验放出入境的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仅今年前5个月,经大桥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值就达145.6亿元人民币,货运量达到9.9万吨。
优质高效的通关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港珠澳大桥口岸通关;不断增多的旅客人流,正推动大桥管理部门筹备东人工岛的旅游开发。回顾半年多的运营和历时十多年的筹备、建设过程可以看到,正是因为集成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实现了三地的规则对接,港珠澳大桥才得以从复杂的利益诉求中“破围而出”。
依靠精巧的工程设计,一座将车道一分为二、互相交叉的高架桥,让在香港靠左行驶的右舵车可以自如地在上桥后切换成靠右行驶;在重大决策上,大桥形成了覆盖中央部委、粤港澳三地政府以及项目法人的“三级架构、两级协调”的治理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对于大桥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标准体系,三地则依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以充分发挥三地各自的优势和长处;面对三地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大桥委托法律专业研究机构全面介入,保证重大决策能得到充分的法律支持;大桥口岸实施的“粤港两地海关快速通关对接合作模式”和粤港海关货车查验结果互认政策,使得港珠澳大桥口岸货物通关流程进一步简化……
“三地的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座桥由粤港澳三方任何一家单独建,或者‘牵头建’,可以说都建不成、建不好。港珠澳大桥跨境协作的每一小步,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境协作的重要一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践表明,三方有共同利益的事项,在中央政府主导下一定能办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原局长朱永灵说。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说,从左右舵的自如切换,到运营阶段对超载、超速的管制,对车辆保险的要求,港珠澳大桥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无缝切换”,也实现了三地观念的对接、规则的衔接。
“内地与港澳在法律、制度、标准、习惯、文化等方面的确存在一系列差异,但正如港珠澳大桥成功建设和运营所证明的那样,三地完全可以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去发掘‘两制’各自的优势、长处,寻求互补共赢的机会。” 他说。
2018年10月24日,庄东平驾驶着“粤ZJD86港”两地牌照货车,成为首位经过港珠澳大桥抵达内地的货车司机。“方便”“痛快”,是他最直接的感受。
如今,他所服务的珠海市广丰物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港珠澳大桥的“大赢家”。总经理张杰预计,全年跨境电商网购直邮进口总额将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0%。
化解壁垒推动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公布,“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成为规划的重点。
对此,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早在2018年,广东就围绕推进大湾区规则相互衔接开展了“深调研”,全面梳理8个方面30个具体问题,赴十多个国家部委汇报对接、争取支持,推动港澳居民申领居住证、取消办理就业许可证、降低跨境通信资费等便利措施出台,得到三地民众的高度认同。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