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夫妻债务“共债共签”原则拟入民法典

2019-06-26 03:3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多项法律草案,包括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民法典继承编草案、疫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二审稿对夫妻债务、收养人条件、亲子关系诉讼等作出重要调整
  夫妻债务“共债共签”原则拟入民法典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多项法律草案,包括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民法典继承编草案、疫苗管理法草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土地管理法修正草案等。

  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稿新增了五大变化,对夫妻债务、收养条件、亲子关系诉讼、隔代探望权等作出重要调整。

  同时,二审稿保留了一审稿的诸多亮点,例如,疾病不再是禁止结婚的情形、增加离婚冷静期的规定、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有一名子女者也可收养一名子女等等。 此外,一审后,一些社会公众建议适当下调现行的结婚法定年龄标准。二审稿暂未采纳这一观点,仍采用“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现行婚姻法规定。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

  变化1

  夫妻共同债务范围拟在民法典中明确

  二审稿: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解读:夫妻债务“共债共签”原则拟写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比此前的一审稿,二审稿新增了婚姻法第24条新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

  现行婚姻法没有具体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关夫妻债务的认定。2003年最高法出台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其中第24条近年来引发了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收到大量来信。2017年12月,法工委与最高法有关部门沟通研究,推动解决有关问题。2018年1月,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即第24条新司法解释),修改了此前司法解释关于夫妻债务认定的规定。

  不过,去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并没有写入第24条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当时解释说,考虑到新司法解释刚出台不久,需要观察评估,因而草案维持了现行婚姻法的有关内容。对此,分组审议时,不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应该吸纳第24条新司法解释中的“共债共签”原则等内容。委员邓丽当时就表示,第24条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多起案件中的债权人提出了撤诉申请,司法解释也受到了各界的欢迎,“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比较成功的司法实践内容,建议还是把它吸纳到婚姻家庭编里。”

  相隔10个月,此番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二审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稿增加了第24条新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

  变化2

  收养人增“无违法犯罪记录”限定条件

  二审稿:收养人应当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解读:二审稿拟将“收养人应当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纳入“收养人的条件”。

  收养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去年8月初次审议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四个条件: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三十周岁。一审后,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为保障被收养人的健康成长,建议增加规定收养人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这一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些基层民政机关在现行收养法和民政部《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基础上出台规定,要求办理收养登记,需提交由公安机关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

  变化3

  单方收养异性子女 年龄最少相差40岁

  二审稿: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或者有配偶者依据前款(即配偶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被宣告失踪的,可以单方收养)单方收养异性子女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解读:对于有配偶者收养子女,一审稿沿用了现行收养法的规定,要求必须夫妻共同收养。不过一审稿同时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如果配偶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被宣告失踪的,可以单方收养。

  对于无配偶者收养子女,一审稿设定了“收养年龄差”,规定“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