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碗:让近14亿人吃饱吃好 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饭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正值盛夏。从江南鱼米乡到中原大粮仓再到东北黑土地,自南向北,田野上展现一派收获的希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河北省南和县宣告,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江南,早稻已收获、中稻在成长。水稻第一主产省湖南,享誉国际的超级杂交稻从这里走上国人餐桌,走向世界。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不断刷新着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新世纪以来,超级稻不断从“高产”向“绿色、高效、品质”迈进,通过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等立体种养模式,节肥节药、生态绿色,让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中原,丰收的小麦刚刚颗粒归仓。小麦第一主产省河南,已发展为国人的“主食厨房”。河南开展小麦整建制高产创建,从统一良种、肥水管理到病虫防控、机械收获,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当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主食提升工程。如今,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每2个速冻水饺,有1个来自河南。
在东北,秋粮作物已完成播种。粮食第一主产省黑龙江,昔日北大荒已变身北大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黑土上农机纵横。各类农民合作社在龙江大地开花结果,大农机、大水利、大合作、大科技,黑土地上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大气魄。
图为6月13日,河北清河县小麦开镰收割。夏收期间,全县有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摄
长期以来,西方对谁能养活中国人心存疑虑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一直存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面对质疑,中国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诞生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各国代表听到了恍若世界末日的预测。一些专家告诉他们,据测算,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养活中国人的注定是中国人自己。与美国等新大陆国家相比,中国确实是人多地少,但中国人的能动性却不可小觑。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包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先河。到了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由之前的每年3万斤一下子增加到13万斤。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让小岗村民没想到的是,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来学习“大包干”经验。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给予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正式登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到1984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
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此,西方世界并不相信,他们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多年后,就连布朗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下一篇: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