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须读懂习近平这6篇重要讲话
【学习进行时】6月16日,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收录了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深刻阐述“文化自信”的6篇重要讲话。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以摘要的形式,梳理其中要点,和您一起学习。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月16日,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收录了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关于“文化自信”的6篇重要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并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学好读懂这6篇重要讲话,对悟通“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践行总书记要求,至关重要。
▲2014年10月15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重要论述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要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5年12月20日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重要论述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
重要要求
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
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2016年5月17日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重要论述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重要要求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