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铁智能化惊艳世界:媒体车厢可完成奥运赛事直播
严 冰 刘山山 杨 洁
6月12日上午,在北京北站外的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进口,随着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精准落位,京张高铁历时7个月紧张铺设,完成了全线铺轨,初露峥嵘。
京张高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智能高铁示范工程。
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新华社发
智能系统提高效率
京张高铁全长174公里,起自北京北站,途经清河站、昌平站、八达岭长城站、东花园北站、怀来站、下花园北站、宣化北站、张家口站。从北京北站引出后,京张高铁就钻进了清华园隧道。
“清华园隧道全长6公里多,是目前国内位于城市核心区,穿越地层最复杂、重要建筑物最多的国铁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高风险隧道。”项目负责人赵海涛说,整个隧道穿过近90条城市管道线路,施工过程必须保证精准无误,否则就会影响城市生活。
清华园隧道是京张高铁唯一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建造过程中,盾构机架在两条钢轨上,工人操作遥控装置,将零件平稳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拼装,整个系统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借助盾构机,整个隧道施工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既保护了历史遗迹,又不打扰城市生活。
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刘磊则担负攻坚任务,他介绍说:“为使施工和管理更智慧,使隧道在极端复杂的地下环境中自由穿越,我们投入力量开发可视化智慧施工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施工参数、过程监测、地质预测等,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每一个盾构机搭载了几千个传感器,都具有感知、修正和自动调节的功能,设备状况、地下工作情况等数据,都直接上传到中铁十四局集团的全国大盾构数据指挥中心,盾构专家24小时提供远程监控和技术服务。刘磊说,智能检测可以随时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使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在铺轨过程中,面对铺轨作业标准高、交叉作业面多、30‰长大坡道给铺轨施工带来的巨大挑战,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不断优化方案和资源配置,创新施工工艺,改造机械设备,应用智能机器人检测,采用机械化、自动化铺轨机组和施工信息化等手段,大幅提高了轨道精度和施工效率。中铁三局还引进、研发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指挥中枢信息化和智能化,质量追溯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等,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京张高铁全线轨道铺通是京张高铁建设施工的标志性节点,后续将继续通过科技手段,全力推进轨道精调、“四电”(供电、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及调试等,为下一步静态验收和联调联试奠定坚实基础。
工人拧紧京张高铁轨道最后一根螺丝。本报记者 严 冰摄
智能设备攻克难题
京张高铁离不开工程师们设计出的“黑科技”装备。如“多面手”“千里眼”和“顺风耳”一样的多种设备频频亮相,为京张高铁的建设开启了“科技大片”的既视感。在建造、维护、管理、安全等流程上,创新的智能化土壤孕育了京张高铁高科技基因。
2019年3月2日,在中铁电气化局京张高铁站后“四电”工程施工生产推进会上,两名工作人员将管材及所需零件送入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测量腕臂长度,切割管材、分拣料头、转移管材,寻孔定位并套上零部件紧固,5分钟一气呵成,自动完成作业。
“该预配平台利用机器化减人,将原来12名操作人员配备要求降低到4人,实现了‘分散加工集中干、空中作业地上干、现场施工工厂干’等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接触网腕臂预配平台的安全、精准效能。”中铁电气化局四电工程电气化项目部预配中心负责人陈晓说道。如“多面手”一样,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实现工厂化生产。它在满负荷状态下完成每天近200组腕臂预配,预制出来的每一根腕臂的技术标准误差都控制在1毫米之内。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