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段必清的十年:从大学生村官到脱贫带头人
边疆党旗红|党员段必清的十年:从大学生村官到脱贫带头人
一张2014年拍摄的照片里,穿着红色足球队服的段必清站在凉棚下,主持云南瑞丽市户瓦山土鸡专业养殖合作社第一次成员大会,会议内容是讲解养鸡注意事项。而照片中搭建凉棚的板材是段必清从废品站捡来的。
2014年27岁的段必清主持云南瑞丽市户瓦山土鸡专业养殖合作社第一次成员大会。图片由段必清提供
那年他27岁,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一名养鸡能手,经历了一次创业失败,正走在二次创业的路上。
创业的故事有千千万,党员段必清的却有些不一样。如今,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勐秀乡户瓦村工作生活了10年之后,段必清用实践证明了一句话:一个人走确实会走得很快,但是一起走会走得更远。
户瓦村 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摄
走还是留?大学生村官的选择
云南瑞丽这座规模不大的小城因中缅边境贸易而格外繁华。
对于从小在瑞丽市区长大的段必清来说,相距仅30公里的户瓦村则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
2009年大学毕业后,段必清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时和父母赌气要离家远点的他选择了那一批岗位里离瑞丽市区最远的户瓦村,一个景颇族百姓为主的小村庄。
段必清记得自己到村里报到的第一天,户瓦村一位黑瘦的村书记骑着摩托车捎着他,在日落黄昏时的山里绕了一圈又一圈。“土路石头路,左绕不到、右绕也不到,心情很差。”段必清回忆。
户瓦村党总支书记梅腿还记得刚来时的段必清:“瘦瘦小小的一个,年纪还小,铺盖是他老爹第二天送上来的。生活方面很不懂的,自己都不会做饭吃。”
不懂语言,不懂当地风俗,融入户瓦村的过程一开始很艰难。
段必清当时的感觉是:“99%的村民都觉得你来干嘛的(备注:不知道他来有啥用)。在村委会也很尴尬,村民来,我主动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我帮他们做的,但他们理也不理我,直接进去找村主任。只能每天擦桌子、冲厕所,我又不是疯了,毕业来这里受这样的苦。”
印象最深一次,是入户给低保户写申请。东边一户、西边一户,日暮之时,当地景颇族百姓实心实意留段必清吃饭、住下,习惯了城里人客气的段必清感觉不好意思,便推辞返回村委会。没想到半夜走在下山的路上,摩托车没油、车灯没电、手机没电,看着月光透过树林隐隐绰绰的样子,一路上自己吓唬自己,吓得半死。
来到户瓦村最初的日子,段必清心里也有“走还是留”的疑问。最终,是当地老百姓促使他做出选择。
3个月时间,段必清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景颇族的习俗是有客人进门先请喝酒,就这样不知道喝醉过多少次后,段必清对村情也已十分掌握,“走访完后,就会觉得你和他们是在一起的。”
在此期间,他还一度被村民的贫困生活震撼,“家家户户都住茅草屋,一口锅、一张通铺,也没有电器。我在城里长大,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情况。”
尽管如此,山清水秀的勐秀山,在城里人眼中却是个宝。野菜、菌子,土鸡、土鸭……瑞丽市区亲戚朋友常托段必清带东西回去,每次下山回家,摩托车上挂的、包里塞的,满满当当,似乎勐秀山上的一切,30公里以外的城里人都稀罕。
段必清想,我可不可以自己养鸡?村里最大的问题是没产业,不如在这里创业发展。
念头一起,他留了下来。
首次创业失败后,他整装再出发
2010年,段必清决定养鸡,因为养鸡看上去非常简单,投入又少、价格稳定、好销售。
恰逢当时村里一位村民要出租自己的野林地,段必清不知道那儿曾是一片乱葬岗,当即就租了下来。
平地、修路、挖地基、盖房、接水电……因为起步没有资金,每件事段必清都是和创业伙伴一起亲自做。
创业之初段必清自己搭的竹屋。 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摄
盖房子的竹子要用到七八种,这种做墙、那种做顶,各有不同。竹屋漏风又漏雨,外面大风、屋里小风,外面大雨、屋里小雨。晚上睡觉,头上一定要戴顶帽子,头潮了就会生病。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