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里娃最需要的节日礼物”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题:“这是山里娃最需要的节日礼物”——中西部教育信息化见闻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白靖利、沈洋
从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节拍,到跟着“大电视”里的老师唱歌跳舞;从读课文只能凭想象,到网络视频呈现战争画面;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擦”,到手机直播教全县学生——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全国乡村学校生根发芽。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在湖南、云南、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山区学校通过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块屏幕等联通外部世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乡村教师告诉记者,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就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请跟记者一起走进大山、走进老区……
“大电视”促知识的种子在山窝里开花
“宝贝,儿童节就要到了,爸爸祝你节日快乐,每天开开心心!”“谢谢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儿童节前夕,9岁的龙欣雨通过黑板上的大屏幕与在浙江打工的父亲视频聊天。
龙欣雨是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莽莽群山深处的十八洞小学,通过一块屏幕架起了通往山外的桥梁。
“‘大电视’里可以看见爸爸妈妈!”“这里有老师给我们画很漂亮的画!”“电视里的老师唱歌真好听呀!”“好多小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起对“大电视”的喜爱。
孩子们眼中的“大电视”,就是镶嵌在黑板中间的网络联校大屏幕。花垣县双龙镇排碧学校是十八洞小学的中心校,电教老师龙浩宇记得,第一次用“大电视”联通中心校和村小上音乐课,当音乐响起,老师说“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打节拍”,中心校的孩子们举起了双手,村小的孩子们却愣住了。
老师们这才发现,村小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节拍,这让他们下定决心,要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让知识的种子在山窝窝里开花。
如今,十八洞小学不仅与中心校互联,还和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开展线上活动。“架起一座桥、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这是山里娃最需要的节日礼物。”龙浩宇说。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的湖南,2018年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目前全省“校校通”比例高达96.11%,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达14.81万间,“湘教云”教育信息化应用覆盖1100万人。
“信息桥”使革命老区孩子有了多彩的童年
教室里的“班班通”正播放着学校举办的儿童节文艺汇演回放,在视频里看到自己和同学表演的节目,12岁的井冈山小学五年级学生刘耔麒害羞地笑了。
刘耔麒告诉记者,“班班通”有着神奇的能量,能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她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举例。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堂课上,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叙利亚战乱的视频。战火纷飞中,叙利亚儿童恐惧的眼神、无助的表情,让她记忆犹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刘耔麒说,如果没有“班班通”,她就不会有如此直观的感受。
英语课堂上,通过网络视频与外教面对面交流,这在过去难以想象。“外国老师在视频中告诉我们,很多德国人爱花,但他们把花种在屋外,这样可以让更多人观赏”,刘耔麒说,“外教就好像在我们身边一样。”
井冈山小学校长张青云说,全校57个班都通过“班班通”接入互联网。在井冈山地区,“校校通”“班班通”覆盖了所有乡村学校。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江西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99.13%,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92.7%。“信息桥”联通了孩子们和外面的世界,他们拥有了视野更开阔、更多彩的童年。
手机直播让老教师有点“潮”
嘴边戴着耳麦、腰里别着扩音器,56岁的康龙初在电子白板上挥洒自如。这位有着37年教龄的老教师有点“潮”——除了自己班上的课会被手机直播外,他还在全景平台上为全县初三学生上课,每次都有1800多名学生听课。
康龙初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物理老师,1988年他从湖南常德来到沧源时,上课就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擦”。现在通过多媒体可以随时播放视频、动态图。“比如阿基米德定律,孩子们看了视频马上就懂了。”
沧源县位于云南西南部,全县99.2%的面积都是山区。康龙初还记得,早些年送教下乡,在崎岖的山路上坐车,一趟就是几个小时,很多老师都会晕车甚至呕吐。“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送教,听课人数大幅增加,效率也提高了,我一节课可以讲过去三节课的内容。”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