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第一资源: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今日东莞的第一资源:
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高训中心数控竞赛选手实操 受访者供图
建在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6%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统 筹:林兆均 王红虹
执 行: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实习生 韩羽柔 刘婷婷
瞄准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东莞正强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广纳海内外英才。东莞渴望人才,也能成就人才。不远的未来,人们漫步松山湖高新区,或将随时“邂逅”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科学家
“到东莞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这几年,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毅工作越发忙碌,来自全国、全球的众多技能人才、研发人才的涌入,成了这个人社系统“老兵”的“甜蜜负担”。
一组强有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的人才入户(含随迁)人数达15.2万,几乎等于前五年之和。东莞人才总量超过173万,高层次人才就占了11.5万。
对这些不断刷新历史峰值的数据,来莞工作多年的赵毅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东莞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东莞渴望人才,也能成就人才。”
而众多人才“用脚投票”的背后,正是这座城市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的“突围战”: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支撑起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奇迹;如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东莞,正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才到东莞工作,并将其转化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记者手记
人才“质”“量”塑造
“东莞制造”未来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也是改革开放生动而精彩的缩影。
改革开放之初,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支撑起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东莞一笔独特的“财富”;随着智能机器时代来临,流水线减少了对普工的依赖,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却在不断提升;如今,这一趋势在加快振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行动中更为明显,可以说,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关乎东莞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事实上,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人才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城市构建“产业链”需要“人才链”,人才的“质”和“量”将直接塑造“东莞制造”的未来。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招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莞创新创业,并非只是口号,更是有实实在在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吸引人才“用脚投票”。但我们也要看到,花团锦簇下一个依然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东莞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目前市场供给中,技能人才、研发人才都非常抢手、相对短缺,这也许需要有关部门在加大引进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技能人才、研发人才的自主培养。
1
一位首席技师的“匠心”
45岁的黄梅荣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高中毕业后,做过电工、保洁员、鞋厂开料工、治安员,直到28岁那年看到那一则改变人生轨迹的招生信息。
“那是东莞技师学院短期培训班的招生信息,经过打听,觉得模具制造、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职业。”2002年6月,黄梅荣辞去治安队的工作,踏进了为期45天的短期培训班,决心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
没有其他退路的黄梅荣,一门心思钻到了模具制造技术当中。培训结束后,他进入东莞一家外资企业,开始接触精密模具制造,并很快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车间主管。
在外资企业里,中国技术员的能力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他印象非常深刻,2008年,公司接到一款限量版汽车配件的订单,但当时厂里日方技术员回国了,日本高管认为中国技术员不能胜任这一订单,决定将其退回,“我主动申领了这一任务,把被子以及洗漱品搬进研发室,埋头研究了5天,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那时他并不知道,在他“扎根”研发室的第3天起,日方的14名高管也跟着他一同将吃住搬了进来,“他们后来告诉我,他们要向中国工人的勤奋敬业致敬。”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