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系列调研报告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学习时报系列调研报告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篇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改革精神一脉相承。如果说“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那么,盐田诞生的本源就来源于此。在这个血脉里流淌着改革血液的城区,改革是与生俱来的使命。
自1998年3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那一天开始,盐田区就担负着在深圳“先行先试”和“探路尖兵”的使命。盐田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在祖国70华诞到来的这个特殊的春天里,调研组来到《春天的故事》首唱的这块热土,感受这个年轻城市的新内涵新脉动,品味这个城市在新时代对特区精神更加生动的诠释。
一街两制: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记忆
在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有一条长不过250米、宽不过4米的小街,分割为“华界”与“英界”两部分。一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深圳、一边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的香港,小街好像一条纽带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街两制”人文景观。这条小街就是闻名遐迩的中英街。
如果说,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声炮响拉开了中国经济特区建设序幕;那么,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街的“开闸解禁”,算得上是中国商贸业对外开放的悄然剪彩。中英街的沧桑巨变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改革开放的政策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于无声处把封闭多年的边防禁区大门吹开。中英街的闻名,凭借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正处于商品短缺的中国百姓来说,无疑是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街深圳一边只有五六间商业门店,到90年代初已经发展到90多间。当时进入中英街一天的旅游人次高达10万以上,一天的黄金交易超过5吨,场面相当壮观。
一条小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国营、集体、个体、合资、外资和股份制多种经营模式同处。人们在中英街这个“特区中的特区”不断创造出商贸业的奇迹。
历史是思想文化之根,时光走过的痕迹沉淀了历史故事。中英街承载着百年历史沧桑,一代又一代中英街人伴随着时光,沉淀了不同年代的故事。在中英街,必须要讲的是那8处界碑。这8块界碑中1、2号界碑是1905年港英政府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7号界碑在日军占领期间被日军丢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8年双方重竖界碑;第8号界碑位于鸿福桥下的河道中。它们见证了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历史。在历史纵深处,中英街还有哪些记忆需要找寻?还有哪些价值需要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中英街会给出答案。
国歌嘹亮,归途如虹。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英街在“一国两制”构架下形成了“一街两制”的新格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深圳正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东风,自西向东打造“前海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重要平台。站在新的起点上,中英街必将迎来新的大发展。
盐田区委书记陈清表示,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既是深圳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盐田在新时代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实践、新探索。盐田区和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以中英街为核心标志的沙头角区域,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深港合作区位优势。自2015年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以来,盐田区就立足实际,积极谋划以中英街为依托,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路举措,逐步形成了构筑以跨境商贸、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战略部署。合作区将聚焦“一核、一圈、两带”的建设,打造集跨境旅游合作区、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区域范例。
通则达成,联则串珠。中英街不仅是连接深圳和香港的锦绣纽带,是两地居民栖居的美好家园,也是中国百年历史沧桑的重要载体,更是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记忆和历史见证。“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中英街的警世钟上这句铭文令人深思。
以港兴城: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