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台网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日前,记者走进昆明基准地震台。群山之间,深井地震仪、超导重力仪等现代化数字观测设备不间断运转,各类监测数据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送出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老八台”到建成中国数字地震台网项目(CDSN),从近1300个数字地震台,到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历史性跨越。
两个人坚守一个地震台
“我1983年来到昆明工作时,昆明基准地震台站还叫昆明地震台,我的老师余美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主任张建国说。
70年前,我国在地震台站的建设上几近空白。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重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地震观测台,建设了包括兰州、乌鲁木齐、昆明等台站在内的‘老八台’。”
就是在这段时间,潘保德、余美轩夫妇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进行昆明地震台基建的收尾工作。他们在山上的台站里架设起地震仪器,开始进行地震观测,成为现在的昆明基准地震台的前身。
1957年6月1日,昆明地震台开始正式记录地震,从此结束了云南无地震观测台站的历史。回忆刚到昆明地震台工作的经历,余美轩说:“云南地震多,每年都有5至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我俩经常还要抽出一人,去地震现场进行宏观调查。”
1970年1月5日凌晨1点,云南省通海县发生7.8级地震,余震接连不断。潘保德、余美轩夫妇日夜坚守在仪器旁,分析处理地震资料,并及时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报送地震数据。这是两个人坚守昆明地震台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代地震人坚守全国各个台站进行地震观测、研究的时代形象。
“昆明基准地震台是中国西南最早建设的地震观测台,在60多年的观测研究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昆明基准地震台副台长钱文品说,这些资料数据是了解地震活动时空特征、探索地震发生机理、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地震观测进入数字时代
在昆明基准地震台地震观测山洞中,记者看到,分属云南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和世界地震台网的地震计被安置在基岩上。这些仪器,是组成数字地震台网的基础,见证了昆明站走向数字化的历史进程。
“3个台网的地震计分别用于记录云南省内、全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地震。”钱文品介绍,“昆明基准地震台不仅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一个台,也是全球地震台网(GSN)、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建立的国际监测系统(IMS)、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GGP)等台网的成员。”
1987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建立,开创了中国地震学数字化观测的时代。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包括分布在全国的10个台站,以及设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台网维修中心和数据管理中心。10个台站分别在北京、上海、昆明、西安、乌鲁木齐、海拉尔、牡丹江、恩施、琼中和拉萨。
“加入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使地震观测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钱文品表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是中国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人员培养的一个窗口。数字化也为地震科学研究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数据的传输与处理,地震频带的拓宽,科研人员对资料的获取、使用和研究方式都产生了变化。
谈及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昆明基准地震台测震室高级工程师陈翔直言“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处理地震数据时,需要拿量片在图纸上测量数据,再对照走势表比对,测算一次地震数据大约需要20多分钟。现在在电脑上做数据分析,测算一次地震数据只需要几分钟。”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带来的进步是飞跃性的。这10个台站的建成,为我国其他地震台的建设提供了规划标准,使我国地震观测水平有了很大发展。”钱文品说,30多年来,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数据还广泛用于地震灾害、大陆构造的研究,其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研究工作。
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大大提高
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10个台站发展至今,全国测震台网建设了169个国家数字地震台,859个区域数字台,144个井下台、火山监测台网及科学台阵、海洋观测台,台站总规模近1300个,我国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大大提高。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