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亚洲文明对话:不让差异变成误会

2019-05-23 10:1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萨仁山:上世纪40年代后期,尼赫鲁担任印度总理之后,印度就发起召开了亚洲关系会议,亚洲国家代表第一次汇聚在

  用开放心态面对文明差异

  ——专访印度前外交秘书萨仁山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19.5.27总第900期《中国新闻周刊》

 

  5月17日, 刚刚在北京参加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多国专家学者,在上海再度聚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沙龙复旦大学专场活动上,这些专家学者围绕“亚洲文明与外交模式”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对待当今这个联系紧密以及高度互相依赖的世界,你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具有多元的精神。”沙龙活动结束后,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印度前外交秘书萨仁山(Shyam Saran)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萨仁山曾于2004至2006年任印度外交秘书,期间代表印度在北京与中国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一起主持第二次中印战略对话。此外,他还担任过印度驻缅甸、印尼、尼泊尔等多国大使,以及总理核事务和气候变化特使、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位。他认为,世界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不让差异变成误会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全球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你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文明对话机制会发挥什么作用?

  萨仁山:毫无疑问,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巨变。不仅世界变化快,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演变,许多国家在适应这些变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处理非常态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需要处理很多由于变化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所有国家都有必要更充分、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大国,他们需要从超越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各种情况。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从国内角度来看待一切问题,也应该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待。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互相尊重对方观点、尊重对方特定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这样,我们就能够拥有不同的视角。即使是一个难题,我们也能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

  因此,即使我们彼此间有差异,但当我们努力就双方如何处理难题达成一定共识的时候,就是我们努力站在对方角度来理解对方的时候。莫迪总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时就说过:“我们决不允许差异变为误会。”

  我们承认差异,但我们应该努力沟通交流,理解彼此。所以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是十分得当的,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促使我们团结起来合力解决已存在挑战的倡议。

  中国新闻周刊:亚洲文明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文明,你认为这些文明应该如何融合、共同发展?

  萨仁山: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中称,亚洲文明是多彩璀璨的。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群体、多彩的语言以及多样的文化传统,甚至有着不同样式的头巾。亚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我们明白了要对彼此敞开大门,应把别人的文明看作我们自身文明进步的学习资源,以此来丰富自身文明。

  在印度,多样性是一种值得被赞赏、庆祝的东西,而不是被人们所惧怕的东西。你也知道,印度是一个拥有高度多样性的国家,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定群体,甚至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但他们都能够在印度和平共处。我们赞美多样性,不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拥有一种语言,或者只能有一种文化。印度文化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了很多种不同。习近平主席也指出亚洲的特点正在于许多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有姹紫嫣红之别,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也就是说,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赞赏文明间的差异,也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

  摒弃“我们优于西方”的态度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我们总是听到很多媒体在谈论“亚洲世纪”。你心目中的“亚洲世纪”是什么样子?你认为亚洲应该在世界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萨仁山:我认为“亚洲世纪”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一个特殊的、固定的身份认同。从思想状态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不断进行对话,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我们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不会害怕其他文化,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足够自信。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其他文化的长处,那么我们很乐意同他们交流并吸收它的长处。

  因此,我们也尊重西方文化,并与它们交流,而不会将亚洲文化与西方文化视作敌对的双方。西方文化可以被视作我们学习、借鉴的文化,它肯定有优秀之处,不能因为它是西方文化就拒绝接受它。我们不应该生硬地区分,这个是亚洲,那个是西方,我不会这样看待它们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