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广东治理“高考移民”:考后查出取消高考成绩

2019-05-08 10:3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高考移民”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挤占考生们正常的高校入学机会,无疑会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影响高考公平。

  广东如何治理“高考移民”省教育厅回应:考前查出须回原籍地考试,考后查出取消高考成绩

  距离今年高考只剩一个月左右时间,深圳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却突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网传民办学校深圳富源学校的成绩“异军突起”,在深圳市理科前10名中占了6个席位。家长认为该校存在来自衡水中学的“高考移民”,担忧破坏高考的公平公正。

  “高考移民”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挤占考生们正常的高校入学机会,无疑会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影响高考公平。广东要如何治理?

  连日来,广东反应迅速。省教育厅5日下发了《关于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开展治理“高考移民”专项行动,6日又公布了举报邮箱。深圳也已成立调查组,正在调查核实情况。

 

  “我们要对这件事情进行彻底处理。”7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回应,本周五前全省进行“高考移民”全面普查。对普查出来的“高考移民”,考生要妥善回到原籍地去考试;如果在高考后还发现“高考移民”,就要取消这些考生的成绩。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马立敏

  正在调查“黑马”高分考生

  不久前,网传的2019年深圳二模各校尖子表中,富源学校成绩耀眼:深圳市理科排名前10(并列)的13名考生中,有6人来自富源学校,几乎占了一半;深圳市理科前50名中富源学校也占到13人,排名第二。

  这本是一所普通的民办学校。富源学校的中考录取分数比4所公立高中低近100分。而在一个多月前,网传的2019年深圳一模各校尖子表中,文理科前100名中富源学校合计仅有18人。

  两次模拟考试的尖子生数量差别较大,且第二次模拟考试中高分“黑马”扎堆,引来了一片质疑声。家长们质疑,这些高分“黑马”考生从哪里来,是否存在“高考移民”?

  家长还发现更多疑点,2018年富源学校有9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其中多人与河北高分考生“撞名”“撞脸”。例如,今年应届考生崔某龙在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学生名单中是衡水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在第32届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广东省队名单中又成了深圳富源学校的高三学生。

  在接到家长的质疑后,深圳市教育局先发声,在4月28日和29日两天两次紧急回应,宣布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如发现学校确实存在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5月5日,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成立“高考移民”专项行动工作组,开展治理“高考移民”专项行动;次日又公布了“高考移民”举报邮箱,受理社会和群众的举报投诉。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市教育局和其他部门正在调查核实相关学生情况,比如是不是人才引进的孩子、随迁子女;户口是跟父母一起在广东,还是单独一个人在广东;学籍和学习经历是否相符;是否学籍在广东而人不在广东。

  “高考移民”或因资本和考生逐利投机

  当然,也有人质疑“高考移民”来到广东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广东高考竞争激烈,去年考生人数达75.7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不应该引来“高考移民”。

  “入户门槛较低,可能是高考移民的诱因。”一名不愿具名的教育人士认为,有的城市求贤若渴,其人才引进的门槛相对宽松,既吸引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给了“高考移民”可乘之机。

  他推测,富源学校在衡水中学选取一些在河北并非最顶尖、但在广东拥有考上北大、清华实力的学生,利用深圳入户相对容易的特点,让其变成深圳户籍并参加广东高考;另一条路径是富源中学为一批拔尖的深圳学生提供学籍,并将其送到衡水中学开展学习,最后回到深圳参加广东高考。

  广东高考报名政策规定,省内户籍学生可报名参加高考。非省内户籍的考生(家长)必须具备“两个合法”“三个三年”的条件,即具备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及学籍、社保、居住证各满三年。

  也就是说,考生只要户口在省内,无论何时转入、在哪就读,均不受限制,可以参加广东高考。从这个要求上说,深圳市教育局调查结果“富源学校在深圳市申请高考报名的学生均符合广东省高考报名资格”,并不意外。

  有人提出疑问,这些考生符合报考条件,属于“高考移民”吗?记者查阅到,2016年2月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明确,部分人员利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政策,通过非正常学籍迁移、空挂学籍、违规落户、提供虚假学籍证明材料等手段在一些省份获取高考资格。显然,这就是不正当竞争的“高考移民”投机行为。

  有人在追问,这些考生为何成为“高考移民”?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