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 走进三大“天团”青春故事

2019-05-06 09:4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

  青春“天团”接续奋斗新时代(新时代青春之歌③)

  “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这样的青年英杰数不胜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点赞极富青春气息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褒奖他们是“青年英杰”。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三大青春“天团”,倾听他们奋斗不息的青春故事,感受他们奋发向上的青春激情。

  升级雷达系统

 

  照亮“神舟”回家路

  “返回舱进入黑障区,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雷达屏,忐忑不安。当听到发现目标、捕获成功,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高级工程师朱颖对参与神舟八号回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2011年,刚毕业工作两年、年满26岁的他不仅参与了“回收一号”雷达系统升级,而且赴回收现场,经受实战磨砺。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青年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我理解,就是期望我们在诸如飞船回收这样的实践中摸爬滚打,锤炼成长。”朱颖深有感触地说。

  2009年,朱颖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所学的波束控制是雷达领域的重要技术,与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非常对口,也契合了他学有所用、以用促学的择业目标,于是他选择加入航天科工。入职两个多月后,他就被安排参与“神舟”飞船返回的雷达跟踪系统“回收一号”的升级工作,航天报国之路由此开启。

  刚毕业就参与“国”字号工程,这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份责任。朱颖说,他的机会虽然与老师引导、自己努力分不开,但从根本上说,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航天赋予的。彼时,中国已实现航天员自主出舱活动,正待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载人空间站建设大步挺进。新的飞船回收任务需要优异设备,而“回收一号”已服役10年,一些部件老化,亟待全面升级,朱颖的专业能力正是系统升级所急需的。

  正如习总书记寄语青年的那样,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朱颖肩负时代使命,航天报国梦圆。他清楚地意识到,航天报国任重道远。“习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一定牢记这句话,永不懈怠。”朱颖说。

  研发关键装备

  助力“嫦娥”惊鸿落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惊鸿一落,完成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被称作“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的装置一路为其保驾护航。在地月转移变轨、环月轨道和动力下降3个阶段,它测量“嫦娥”飞行加速度,进而实现了精确变轨控制和平稳、准确的着陆控制。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3所高级工程师黄程友是该装置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而对成绩,黄程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师长的帮助、引导,从成长的历程中,我更加明白了习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总书记说,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

  1999年至2006年,黄程友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专业和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在这两个机构,他遇到了中国著名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专家、工程院院士王子才等一批知名学者。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治学方法,终身受益。”黄程友说。

  硕士毕业后,黄程友留在航天科工工作。2008年,他开始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之后协助总师承担“探月二期”用加速度计组合的系统设计任务。期间,他既要进行标定方法、热控设计、电磁兼容设计等攻关,又要协调各方,进行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那是中国人奔月梦圆的一刻,让人百感交集。”黄程友说。

  研制星载氢钟

  强壮“北斗”中国心

  “习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氢原子钟研制攻关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我们冲天的干劲和忘我奋斗的热情,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为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现星载氢钟项目负责人、项目主任部英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