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精准志愿服务 “一带一路”峰会志愿者掌握新技能
人脸识别储物柜受欢迎 多语种翻译机“同传”只需几秒 “一带一路”峰会志愿者掌握“新技能”
高科技助力精准志愿服务
新闻中心志愿者耐心地帮助记者调试设备
在中国合影互动区,志愿者指导来宾与中国著名景点完成合影
在沉浸式增强现实互动体验区,志愿者协助来宾体验VR全景影像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天进入最后一天会期。几天来,北京市2000余名会议志愿者团结协作、倾力奉献,各国参会嘉宾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国际化和人性化,今年,高峰论坛上“新意”十足的志愿服务更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服务
志愿服务“新意”十足
VR体验、远程签名、人脸识别电子储物柜、多语种的同声翻译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外来宾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借助高科技手段,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志愿服务中处处体现出“新意”。
大会新闻中心的入口处有一排智能储物柜。“这是靠人脸识别的电子储物柜,不需要保留凭条,没有实物条形码丢失的烦恼,柜子上方的小屏幕拍摄到人脸,三五秒钟后柜门就会自动打开,方便安全地存取物品。”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王妍就在这里服务。
新闻中心共有300个大大小小的电子储物柜,王妍说,每到新闻发布会开始和结束的时段这些柜子的使用率就特别高,很受记者的欢迎。在发放宣传材料的展台附近,150个电子储物柜经常处于“满员”状态。“这些新技术平时我们在实验室会见到,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很少接触,现在出现在了高峰论坛上,不少记者都赶来尝鲜。”
王妍在服务中经常会遇到使用电子储物柜遇到问题的中外记者。就在论坛开幕当天,一位外国记者因为打不开储物柜找到王妍,原来这名记者在存储物品时,做了一个夸张的表情,当他要取走寄存物品时,表情却很严肃,这时电子储物柜也和这名记者开起了小玩笑,无法识别身份,打不开了。最后在王妍的帮助下,储物柜的问题顺利解决。
作为工科学生,站在科技感十足的会场,她切身感受着高科技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当我们一走进新闻中心,就可以从很小的细节中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而借助高科技手段,志愿服务工作也更加精准了。”
除了人脸识别电子储物柜,像5G应用这样的“高科技”也让志愿服务“新意”不断。对此,在新闻中心公共服务台从事志愿服务的北师大外文学院大三学生张晨帆深有感触。“我们的展台前,有很多记者了解到远程签名后,都会体验一把并留作纪念。” 张晨帆说,很多外国记者会在一个像PAD一样的平板电脑上用中文写下自己的国家和姓名,与此同时,与电脑相连的一个机械手臂也在纸上同步书写,当他们看到机械手臂的字体跟自己的竟一模一样时,都感到很惊讶。
此外,两台体验式VR眼镜也深受欢迎。“在会场外面的人戴上它,就仿佛置身在发布会现场。” 张晨帆说,一位来自埃及的记者戴上VR眼镜后,兴奋地用手不停比划着。“当我们向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宾介绍和展示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时,他们都会赞叹不已,作为志愿者的我们也为‘中国创造’感到自豪。”
其实,不仅是参会的来宾,就连志愿者们也在服务之余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在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台从事志愿服务的北师大历史学院大四学生彭紫荆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和同学们在体验了翻译机之后,感受到“科技的神奇”。“翻译机个头只有手机大小,但却可以进行中文与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语言之间的互译。” 彭紫荆说,只要发音清晰,翻译机几秒钟内就能将语言进行同声“传译”,而且翻译的准确率非常高。
国际化
十余种小语种志愿者活跃一线
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近5000名外宾出席本届高峰论坛。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荷兰语、斯瓦希里语等在内的十几种以上的小语种志愿者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他们时刻准备着与外宾进行对话、为他们提供如在家乡的服务。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