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可持续融资 促进高质量发展
共商可持续融资 促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学慧
资金融通分论坛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论坛还未开始,现场就已座无虚席。陈学慧摄
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格奥尔基耶娃、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及企业界的200多位代表围绕“促进可持续融资,构建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共识
谈现状——
融资体系 雏形初现
“在各方努力下,多元、包容、可持续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多元是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多渠道资金汇集;包容是凝聚各方共识,实现发展红利共享;可持续是倡导绿色理念,防范债务风险,实现健康和谐发展。”刘昆在分论坛开幕式上首先致辞,对“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成果作了总结。
在金融支持方面,易纲在开幕式致辞中列举了5个方面的进展。一是资金支持体系不断健全,融资支持日益市场化、多元化。据统计,中国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超过4400亿美元。二是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底,11家中资银行在28个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6家一级机构,来自22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银行在华展业,涵盖信贷、担保、债券承销、并购重组、风险管理、支付清算等领域。三是国际合作全面深化。中国人民银行与21个相关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的第三方合作不断深化。四是绿色发展理念先行。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家金融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五是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一年来为近40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学员开展培训。
谈未来——
深化开放 互利共赢
刘昆指出,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安排,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长期任务。中国财政部将继续与各国财政部门、多边开发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融资体系。一是将构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融资政策框架,高标准开展项目融资。二是将建立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三是将支持多渠道资金参与基础设施长期融资,坚持“一带一路”合作的开放性。鼓励多边开发机构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合作、多方合作,推广股权投资、PPP项目融资等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资金的带动作用,动员长期资本及私人部门资本参与,进一步完善多元、包容、可持续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
易纲强调,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结合中国金融业开放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发挥开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作用。下一步将重点考虑遵从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主导。资金支持主要以商业性资金为主,尽量减少提供减让式资金。私人部门投资是主力,政府投资主要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并引导私人部门投资。
对于各方关注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易纲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债务和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如果债务增加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率降低等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标的改进,是有利于长期债务可持续的。投融资决策既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资本金约束,合理设计融资结构,有效管控风险;也要充分考虑一国总体的债务承受能力,加强投融资的统筹协调,确保债务可持续。
共呼吁——
优势互补 凝聚合力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毛里求斯央行行长安拉度·古古莱引用的一句话,博得了满场笑声。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相关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开发机构、国际金融机构等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凝聚合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拉加德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致辞开头,她评价说,“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向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和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她表示,资金融通对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自由流动和发展普惠金融是加强资金融通的有效途径。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长期发展和繁荣。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