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抓扶贫: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调研,聚焦的一个主题,就是脱贫攻坚,并且直面问题调查研究,为向最后的胜利冲锋指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在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总书记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此记挂与惦念的背后,是他对百姓的深情挚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谋幸福的坚定担当。
脱贫路上,那山、那水、那家……都留下他深深浅浅的脚印,留下他温暖人心的身影。
(一)不怕山高路远 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搀扶着总书记,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2012年12月29日,就任总书记一个多月,习近平便来到河北阜平,看望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困难群众。
这次考察是总书记亲自提出的,目的是了解贫困的真实情况。他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
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里,总书记盘腿坐在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问得仔细,看得真切。
在对偏远贫困地区的深入走访中,每到一处,总书记都要来一番“大检查”。
掀起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打开米缸看里面有多少米,打开灶上的大锅盖看里面做什么吃的……
不是听汇报,不是看表面,而是真切体验百姓疾苦,细察贫困症结。
不怕山高,不怕路远。总书记深入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就是要看最贫困,根治最贫困。
看“穷”,只有原汁原味地看,只有一丝不苟地看,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二)现场座谈 把脉开方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困难群众施成富家门前的空地,成了总书记召开“现场座谈会”的场地。他同村民围坐在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你一言我一语。在湘西农家房檐下,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16个字既是战略部署,也是减贫良方。精准扶贫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方略。
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召开“现场座谈会”可不止这一次,安徽金寨花石乡大湾村、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等地都留下过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开会”的身影。
一张方桌,桌上的簸箩盛放农家土味,旁边再置一圈板凳。“现场座谈会”别开生面,记录下鱼水情深,形象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既要开“小会”见微知著,也要开“大会”群策群力。
考察调研到哪个贫困地区,总书记就把同干部群众商讨的扶贫座谈会开到哪里。
——2015年2月13日,陕西延安,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2015年6月18日,贵州贵阳,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2016年7月20日,宁夏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
——2017年6月23日,山西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2018年2月12日,四川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2019年4月16日,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扶贫座谈会的主题无不凸显不同时间段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不直指难点、把脉开方。
同群众一起研究,同群众一起商讨。
办法就在群众中,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总书记了然于心、付之于行。
(三)扶贫方法论指引脱贫攻坚
在青海,总书记专门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