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世园会:主要展馆布展基本完成
世园会德国馆。
国际馆的“花伞”下留出公共空间。
中华园艺展区内港澳台展园都已建成。
昨日,记者探访世园会,中国馆等主要展馆室内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昨日,距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园只有半个月时间,记者探访了正在为开园做最后准备的世园会园区。
目前,园区内生活园艺展区、中华园艺展区、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妫汭剧场等主要展馆室内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室外展园的布景进行最后的精修缮阶段。志愿者、安保、植物养护等专业的工作人员均已上岗工作。
看点1
各省市展园建筑布景体现地方特色
以妫汭湖为中心,周围环绕天田山、中国馆、国际馆和妫汭剧场。妫汭湖利用废弃鱼塘改造而成,其产生的土方,就近堆筑建成天田山。这些景象已成型为目前的世园会园区景观。
本月初,位于延庆的白河堡水库开闸放水,经官厅补水渠和白河南干渠一路流淌20余公里注入妫水河。长达8公里干枯10余年的河道将重新恢复生态水景。据悉,补水将长达7个月,计划补水4200万立方米,以保障世园会期间的园区生态景观需求。
中华园艺展示区,各省市及港澳台展园都已建成。中华园艺展示区位于园区核心景观区南侧,山水园艺轴和世界园艺轴中间,紧邻中国馆,按照华北、华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西南、港澳台八个组团进行布局。各省市展园的建筑布景均体现了地方特色。北京展园建设了牌楼和四合院;福建展园门口是一块闽南特色的土石门;湖南园搭建的两座假山中开辟出一条深幽小道,构成“桃花源”的景致。
看点2
植物馆将再现红树林支柱根等特征
昨日,植物馆内正在做最后的布置。整个植物馆分三层,一层主要是热带植物温室,在这里设有5大展区12个景点。开园后,这里的“人工红树林”,将再现红树林适应海潮涨落演化出的胎生、支柱根、泌盐等特征。
在植物馆屋顶上,有一个特殊设计的植物图书馆和咖啡厅。据悉,等到天暗下来时,灯光师将在这里准备一场“光合作用”灯光秀。
植物馆总建筑师王辉向记者介绍,植物馆建筑设计理念为“升起的地平”,建筑表面以植物根系为灵感,庞大的垂坠根系向下不断蔓延,将植物原本隐藏于地下的强大生命力直观呈现给参观者。
邻近国际馆的“竹藤馆”是一个以竹为特色的植物展馆。展馆屋顶是流线型的坡形设计,工作人员将在屋顶上安放花草,从屋内看,整个屋顶都用竹制品做成。屋外,来自南方的绿竹一车车运抵,已经栽好一圈绿竹将环绕展馆。
园区中路是沟通从生活体验馆到教育与未来展区的园区主干道。道路两侧都是各类展馆。而路中间则种满了各类花草。世园会园区将栽种、展示各类植物。从今年4月底到10月初,广大游客可以在世园会的百果园、百蔬园、百草园中观光游览。
看点3
国际馆由94把“花伞”构成
北京世园会,将有欧洲、北美、非洲和亚洲等地区的约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展出规模空前。
昨日记者探园时看到,国际馆一层展台已经布置完毕,一幅“国际馆室内花卉专项竞赛”的效果图显示开园后即将在这里举行的牡丹芍药国际竞赛。在国际馆的“国家/地方展厅”,独具风情的室内各国展台也正在紧张布置中,中亚特色的平顶、拱门设计成形的“叙利亚”展台内,工人们正在对展台进行精细修缮。
国际馆由94把“花伞”构成,建筑师在若干朵“花伞”下留出开放的公共空间,像一个城市遮阳伞,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阳的休憩区。
在园区内,印度花园里、泰国展园等各国展厅也渐次亮相。
■ 探访
志愿者已进驻服务
本月起,服务世园会的志愿者已进入世园会各服务点值守。在为期162天的盛会里,将有来自47所高校、16个区和60多个企业的2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园区运行和游客服务。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