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航天工匠”王曙群:扎根一线30年 为太空“红娘锁”做总装

2019-04-08 11:1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评价。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载着王曙群团队装调的对接机构,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对接机构,就像“红娘锁”,将飞行器组装起来,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49岁的“航天工匠”王曙群便是中国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的组长,他在一线岗位已经呆了30年,现在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特级技师,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评价。

  投身大航天

  1989年,19岁的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刚进航天系统时,他是一名钳工,并非直接服务于型号,而是做前期的配套生产,即在汽车间为运载火箭提供地面装备。

  转变发生在1996年,那年,王曙群以中级工考试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破格参与了高级工培训,机缘巧合地赶上了对接机构产品的研制。

  关于对接机构,当时有几种声音,一种是买实物,第二种是买技术,第三种是自己研发。最后,“中国航天”选择了尝试建立一支研制队伍。

王曙群正在安装分离设备。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王曙群正在安装分离设备。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王曙群说,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整个接口虽然有很多数据,但这些数据只是外形的,“就像我们看见别人一个很好的保温杯,但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好。”

  就这样,他们开始摸索。1996年团队开始研制,2011年对接机构伴随“天宫一号”首次上天。截至2018年,王曙群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完成15篇论文,获得5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的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专注小零件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

  大航天、小零件。在航天这个大工程里,王曙群这个一线技师钻研的是细节。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飞行器事业部党支部书记金伟英还记得这么一件事:有一次,班组成员在产品装配过程中,发现5个螺钉中有一个的表面有些锈蚀,料想可能是储存过程中没有保存好,准备重新换一个进行装配。

  王曙群知道后,跟班组成员说:我们不能这么随意地处理这个问题。他提出要复检一下螺钉的原材料,确保原材料批次没有问题以后,才能再使用。后来复测材料确实没问题,班组成员才把表面锈蚀的螺钉替换后再装配。

  谈及为何如此“较真”,王曙群说,“我们要想得深一点,因为产品装上去后,很多地方没办法进行破坏性考核,而生产的运载火箭又只有这么一发……”

2011年10月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八号对接机构首次参与发射任务。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2011年10月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八号对接机构首次参与发射任务。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走好传承路

  身处一线30年,王曙群已经不愿离开了,他说,看着自己制造的产品上天,感情不一样。

  他还记得2011年第一次到基地,看着对接机构跟着“天宫一号”上天,“当时那种心情,就像看儿子高考一样。”

  他也希望这样的切身体会,能影响到更多的年轻人,吸引他们投身“航天舞台”。

  王曙群所在的班组现有成员17人,他的“90后”徒弟赵杰说,师傅时常鼓励他们勇于承担一些产品和型号的主岗操作,如2018年的嫦娥四号发射任务中,赵杰就作为总装工去西昌发射基地完成了任务。

  王曙群说,“如果没有让他(徒弟)到基地去,他可能很难理解我们谈的这种航天精神,当他看到自己做的产品随着火箭离开地球的时候,我相信心情不一样。”

  这两年型号任务很密集,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厂房里,设备拥挤。王曙群介绍说,现在产能不一样,“我刚进厂的时候,运载火箭发射基本上是三年打两发,现在一年要打十发。”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