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生命谱写信仰大爱诠释忠诚
在新疆“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西北方,坐落着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风云过往。但是,无论过去多久,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一代民族精英、科技人才,无畏艰难,勇于创新,把功绩书写在大漠秘密的事业中,用信念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已故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林俊德院士被中央军委批准为挂像英模,进入全军连级以上单位荣誉室。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毕生为中国国防建设事业缕立功勋的老人。
这里是新疆罗布泊马兰革命烈士陵园。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院士就长眠在这里。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道别。
某基地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生前画面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年,但是父亲临终前为了给国家留下他的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案,与死神抗争坚持工作的这一个场景,在林海晨的心里却永远挥之不去。
林俊德儿子 林海晨:他明明是视网膜已经压迫得模糊了,看不清了,他说我眼镜呢,把我眼镜给我戴上。那天晚上跟他学生说了一晚上,写了三百多字,这都是后面我才知道的。我很嫉妒,他跟我没说,没说一句什么话。
父亲临终前心心念念的都是科研任务,却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遗言,这是林海晨心里最大的遗憾,但是他却深深理解父亲的选择。因为父亲早已将事业融入生命中。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林俊德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核试验场区。那时年仅二十六岁的他,用土办法研制发明出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准确记录了冲击波的数据。冲击波测量是研究核武器效应和产品当量的重要手段,这一组数据成为当时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重要依据。
某基地原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俊德:你的工作就跟国家的命运就那么紧密地结合到一块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一结合起来呢,自己就非常激动。
林海晨说,父亲和母亲的工作都特别忙,他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直到三岁才回到马兰基地父母身边。但他每天在家都看不到父亲,那时候父亲就像一个陌生人。
林俊德儿子 林海晨:我父亲一回来,我就说,出去,就是陌生人,赶快出去,就是那样子的,不让他进家门。母亲就说,其实你每天虽然睁眼的时候看不到父亲,睡下的时候也看不见你父亲,但是其实你爸非常喜欢你。每天晚上他都要回来(用胡子)蹭蹭你。
林海晨脑海里总是困扰着的一个问题:父亲到底是不是真的爱自己?直到林海晨十岁再次离家求学,在那段日子里,父亲与他保持的近百封通信,让他开始慢慢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
林俊德儿子 林海晨:(父亲)一直在给我潜移默化地在灌输一种人生观,付出要多,得到要少,这样子人生你才能活得踏实。
让林海晨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三的时候,当他写信告诉父亲入党对考学有帮助,自己想入党。发现儿子的入党动机不纯时,林俊德几次给儿子写信,字里行间饱含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对信仰的坚定。
林俊德儿子 林海晨:入党首先是思想入党,即为什么入党,这当然是一辈子的问题,要有独立的见解,更不要图虚荣和热闹,要实实在在。
父亲的这番话让林海晨深刻认识到入党不是小事。直到大学三年级,林海晨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林海晨来说,父亲正是用忘我的工作诠释着他的信仰,给他们做着榜样。
当时的科研攻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林俊德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测量数据,可能存在的核辐射危险性,从未让他有一丝迟疑。
林俊德同事 彭常贤:不顾一切,不怕困难,不怕沾染,哪里危险哪里困难都有他。
林俊德同事 杨雅清:大家都清楚,他坐那没事就看书,要不就去加班。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