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沈阳市长姜有为:解决融资难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19-04-04 09:3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解决融资难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本文首发于总第894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民营企业

  在民营企业并不发达的东北,沈阳是个“另类”。近些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沈阳规模最为庞大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辽宁省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有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认为,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推进创新、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姜有为坦承,从数据来看,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偏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偏弱,是发展的短板。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在东三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一直很突出。应该如何解决呢?

  姜有为:这个问题背后的成因很复杂。有需求侧的原因,比如中小企业所处产业层次相对偏低,信用建设水平不高,一些企业资产规模相对不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同时也有供给侧的原因,比如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另外,在银企对接、融资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建设等方面也有差距和不足。

  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我们本轮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融本难”,要先融到本钱。实际上很多企业遇到的问题是资本金不足,所以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从政府角度,要完善基金体系,培育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同时要设立直投基金,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从企业角度,如果有好的项目,但是缺乏本金,可以通过开放股权,让其他资本进来形成一个股份多元化的公司。而这对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有要求的,企业的股权结构应该是开放的,是股份制公司形式。在辽宁,企业可以到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宣传展示、开展股权交易等,去年沈阳市新增挂牌企业增长46%,累计达到930家。从沈阳民营企业股权开放程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获取各方面更多资源,同时也体现出公司的价值。

  对于解决融资难问题,沈阳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并积极创新政策工具,包括设立应急转贷资金。目前已累计周转投放501笔、金额567亿元,下一步将扩大资金规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试点,3家试点企业已实现融资额2亿元;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去年实现融资额4.2亿元;搭建跨境融资平台,去年企业跨境融资额增长36.36%。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的使用,我们正在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征信平台,汇聚各方的信用信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企业更容易获得信用贷款。

  中国新闻周刊:这轮纾困政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各地相继成立纾困基金,以解决部分企业的股权质押问题。纾困基金如何发挥作用?

  姜有为: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一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很强,但是大股东用股权质押做了融资,有的因为股市发生变化而暂时遇到困难。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政府还是要及时给予救助,所以成立纾困基金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们的纾困基金正在建设中,下一步要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因为基金毕竟也是一种投资,对上市公司也要有识别,只有上市公司有价值,基金在纾困的过程也能获得收益,实现二者共同成长。

  中国新闻周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在企业信用。在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有时对民营企业的了解有限,倘若承担过多的民营企业融资转嫁风险,地方政府的信用将会受损。对此,沈阳是如何解决的?

  姜有为:我认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代偿风险,一是要防范,二是要化解。对此,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沈阳正在重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融资担保能力,特别是支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关注担保公司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和放大倍数等指标,做好风险防范。

  中国新闻周刊:在东北,直接融资渠道偏少一直为人诟病。比较2017年各省A股IPO的户数,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98户、87户、65户,而东北一共只有4户。这反映出东北资本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姜有为:一方面,要加强上市公司培育,支持企业上市。对于拟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要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沈阳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上市公司后备企业库,正在全力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