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证书真假难辨,该整治了
月嫂证书真假难辨,该整治了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的火爆导致月嫂行业良莠不齐,交一两千块钱,培训7到10天,拿着培训中心颁发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证书,就可以出师接单。安徽的一位“准妈妈”马女士说,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月嫂中心及相关机构,其从业人员所持有的证书难辨真假,而且消费者也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对此进行鉴定(4月1日央广网)。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月嫂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百姓之家。这不仅为更多国人提供了创业与就业的机会,也着实满足了众多家庭的现实需求。但也应看到,月嫂市场火爆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月嫂市场的乱象丛生,也不利于月嫂及雇主的权益维护,更给产妇与婴儿的护理服务埋下消费纠纷的隐患。
尽管“持证上岗”已成当下家政服务的常态,但他们的证书是如何取得、资质该怎样保证,却成为众多消费者挥之不去的疑问和忧虑。“高级母婴护理师”“高级育婴师”“金牌月嫂”等等,“乱证”渐欲迷人眼。尤其是对于那些动辄要价上万元甚至两三万元的所谓“金牌月嫂”,其含金量究竟几何,人们不得而知。盘点月嫂市场乱象,其主要表现为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课程设置五花八门、资质证书标准不一、服务价格无序上涨等。这一切都需要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规范。
以新生儿及产妇为服务对象的月嫂,毕竟不同于一般性的家政陪护员。一位称职的月嫂要能够熟练应对和及时处理新生儿及产妇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还要具备母婴护理、营养配置、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与操作能力。这显然需要专业性、规范性、权威性的业务教育和资质鉴定,不能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轻易获得这个“师”、那个“星”的等级名号。
2016年2月正式实施的《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虽对母婴生活护理的服务质量和家政服务的机构划分进行了界定,但由于这种“行规”仅属指导性规范而非强制性标准,实际操作中又缺乏明确无误的执行、管理和监督部门,导致在培训、评级、审核、发证等诸多环节,各吹各号、乱象丛生,谁是金牌、谁为一星全由培训机构说了算,甚至只要肯交钱,就可“7天速成”;发证部门也是“证”出多门,莫衷一是,而且都声称“证件有效、全国通用”。
遏制月嫂市场乱象,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章立制,加以管控。鉴于家政公司的服务项目需经过不同部门的审批把关,其服务项目的监管治理也需要有相对应的明确部门。即便需要多部门联合监管,也需要有明确的牵头主管,以防权责不清、九龙治水。
同时,对培训机构准入、培训课程设置、评级机制完善、发证机关认定,也需要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要确保“国标”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要科学设置“星级”指导价码,对月嫂服务定价过高甚至漫天要价的家政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