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

2019-04-03 07:4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视觉中国供图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4日,美国波士顿,“哈佛招生歧视亚裔”案中,反对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的示威者举

  冰点特稿第1134期
  “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

  2019年3月,美国的高招弊案刷屏,中国的“宝宝不高兴”刷屏。

  美国的高招弊案,联邦检察官起诉了50人,包括33名家长和9名高校体育教练。让人震惊的是,涉案的教练来自多所知名大学,如耶鲁、斯坦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等。涉案金额达2500万美元。

  美国社会上下震惊,称之为“史上最严重的,规模最大的招生弊案”。名校被污名了!

 

  有人评论,都说美国高招严谨公平,这不也有舞弊吗?更有人迅速得出结论: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好。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改革高考,试图破除“认分不认人”的机制:“认分,更认人!”在这时,美国名校招生弊案曝光,让人又对“招”的不公平产生了疑虑,认为还是要回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以考代录”老路。

  我曾写过关于美国高招的书《“高考”在美国》(再版名《你离哈佛有多远》——作者注),出版社拟的英文书名为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America(美国高校入学考试),但我改为College Admissions in America(美国高校招生)。因为,在美国,“考”和“录”是不同的,“高考”并不代表“高招”。中文的“高考”和“高招”,不易看出乾坤,一翻成英文,“考”字和“招”字,就泄露了“天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年的收成,取决于两点:首先是选什么“种子”,然后是怎样选良种。一是选什么(What)—— 国家鉴定人才的标准;二是怎么选(How)——按照标准去科学地、公平地、合理地、严格地甄别和选拔人才。

  以“分”为导向,大家都冲“分数”,累死人!然而,招考分离很难。“考” 可量化,很直观,亦似“公平”。“考”=“招”简明省心;而与此同时,“招”的水太深,担心关不上后门。这不,美国高招弊案不就证明了招考不可分吗?

  弊案的嫌犯辛格说:“如果打个比方,有一道前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去的,还有一道后门是让人们通过学校的募捐系统,捐一大笔钱。我设计的是一道侧门……”本来就担心后门,现在又加一扇“侧门”,堪比前门添堵。

  其实,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从时间上看,后门和侧门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从空间上看,任何国家都会有后门和侧门这些歪门邪道。我们要做的是:把后门和侧门挤压到最低限度!

  作为研究中美教育的学者,我想在这里详细地阐释、分析美国高招的程序和机制。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大框架下思考:如何借鉴美国的“高招”——“高”明之“招”数,避免其短处!给中国高考改革一个借鉴性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藤校招生那些事儿。

  招生办里的秘密

  世界一流大学招生有后门和侧门吗?有,但很不容易打开!所以,50个涉案者,仅一人是招办的,而且是负责体育特招生的——这次弊案的重灾区,并不参与一般的招生。关于这点,在后面专门分析。

  为什么美国高招的后门和侧门难开?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有个餐厅叫“1809”,正是因其于1809年建校得名。哈佛更早,1636年。超过两个世纪的摸爬滚打,高招制度可谓严防死守。

  请看美国顶尖大学典型的审核、筛选申请者的方式——据悉,2019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老八”的杜克大学就采用此方式。

  如某年共有1.5万个申请者,他们的申请材料至少有10万份。每人需分别提交:

  一、申请表第一部分,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

  二、申请表第二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也称“小”作文)。每个问题的答案通常限制在300到500字。多是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三、开卷作文。

  四、申请表第三部分,一般由学校的学生顾问填写,包括修了什么课程?什么等级的课程?平均分、排名、学生顾问的评价……

  五、高中的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了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六、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两封推荐信。

  七、面试报告。

  八、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

  九、SAT,ACT,SAT II 单项考试等“高考”成绩。

  将这些材料拆封、归类、分档,约需一到两周。然后,开始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