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金融的,也是科技的,但终究是科技的 ——区块链或是科技击败金融的终极武器
历史会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2013年,余额宝诞生,当时传统金融机构大呼“狼来了”。基于阿里巴巴对余额宝的技术、用户加持,余额宝在2018年一季度末规模达到了1.99万亿元,投资人4.8亿。这一成长速度动了传统金融的奶酪,任其发展,余额宝将成为一家大型储蓄银行。
随后,监管机构连续五次调整持有或交易额度上限,从100万元降到10万元。受此影响,今年一季度末,余额宝规模几近腰斩缩水至1.04万元。但其用户量却攀升至5.88亿,比2018年一季度末增加了1亿用户。
若不是监管,科技在与金融的竞争中已经占了上风。然而,传统金融依然有拿手绝活——信用,这是科技企业无法比拟的。传统金融的信用来自多方面:品牌信用、牌照信用、业务专业信用、国家赋予的信用等。余额宝之所以被限制,本质是监管部门无法预料任其膨胀后,是否会影响到金融稳定。说到底,是金融信用问题。于是金融机构发现,“狼”其实并没有来,并且自己投身到金融科技的改良浪潮。
但区块链的出现,让信用有了科技的解决方案,至此科技进入金融技术的拼图基本齐备了。
2019年Facebook推出Libra项目,传统金融又喊出“狼来了”,这次可能是真的来了。
技术(算力)赋能金融
科技这匹“狼”和金融第一次碰撞始于上世纪70年代。
2016年7月,KBW纳斯达克金融科技指数在美国正式发布,该指数用来追踪那些利用高科技发行金融产品并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司的表现。
这一指数有49家成份股,如果剔除掉后来用科技武装自己的金融企业,Visa算得上是最早一家原生金融科技公司。Visa的出现背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1970年,Visa创始人Dee Hock在特拉华州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 (NBI)。1976年BankAmericard更名为Visa。
Visa定义为支付技术公司,致力于帮助消费者、企业、银行和政府使用数字化货币。其用到的技术就是当时正在茁壮成长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上世纪7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计算机逐步用于商业组织;互联网也在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了主要的标准,跨地域高效通信成为可能。
从下图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的Visa办公室,就是一个大机房。
(VISA早期的机房 图片来源:VISA官网)
Visa的每一步,其实都有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反对声音,比如网络的安全性问题。2007年Visa推出非接触支付Visa payWave的时候,就被质疑用户的信息在“空气中被泄漏”。
但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着实给金融公司带来了好处。如今,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离得开信息技术了。即便在最不确定的投资领域,科技也越来越占上风。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股神”,但在科技加持的“大奖章”基金面前,巴菲特表现差一大截。
1988年,“大奖章”基金创始人西蒙斯网罗了一大批数学家、密码学家和高级计算机工程师,创立了量化基金公司——文艺复兴科技。
西蒙斯的头部产品大奖章,自1989年以来其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35.6%,大幅领先同期“标普500”20个点,更领先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但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结合的早期,金融业虽然对信息技术有所担心,但总体乐见技术带来的好处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算力成为金融公司处理复杂数据的工具。
金融科技在此阶段主要是金融公司或者从业者推动,49家金融科技成分股,主要还是分布在传统金融业集中的纽约州、宾州、新泽西州、伊利诺伊州等。
(金融科技指数成份股地理位置 制图:网贷之家)
流量(数据)赋能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算力对金融业的加持渐渐进入尾声。一方面,摩尔定律衰竭,但个人算力已经非常强大,科技公司可以为个人直接提供金融算力产品,用户不需要去传统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发现,在算完自己的数据、市场的数据后,更多的数据已经逐渐流向科技公司。
于是金融与科技的竞合进入第二阶段:科技企业用流量或者用户数据赋能金融。2013年,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余额宝引爆这一模式。当时,笔者身处这一行业中,传统基金公司面对互联网“野蛮人”几乎无力抵抗,眼睁睁看着天弘基金规模排名从倒数冲到第一。而后,基金公司开始联合腾讯、京东、百度等各类互联网公司,试图实现流量和数据的导入。
于是国内金融+科技加速融合。因为占据流量入口和数据入口,互联网公司此刻是甲方,因此这个阶段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2013年前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实体纷纷诞生,2012年诞生宜人贷;2013年诞生众安保险、众筹网;2014年诞生微信支付、微众银行。
资料来源:新金融在线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