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蓝绿底色 建设未来之城
■ 本报特派记者 李磊 周晓梦
5月25日下午,当海南日报记者乘坐从海口飞往北京的航班经过雄安上空时,从机舱舷窗俯瞰,只见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绿色覆盖,大地上的墨蓝色湖泊星罗棋布。
5月26日下午,海南省党政代表团前往雄安新区,走访了“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安新县白洋淀新安北堤等地,见证了雄安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优先规划建设城市森林,打造伴随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工程,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生态实践。
先植绿 后建城
“这里有油松、白蜡、山桃、海棠,都是春季刚刚栽种的,都是本地树种,比较适合在这个地方生长,不需要驯化,就能真正地把这里当‘家’了。”走在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工程大清河片林中,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安全质量部负责人侯永清,说起雄安新区的这些树如数家珍。
雄安新区设立后,侯永清从天津来到雄安,一直参与“千年秀林“建设。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只见一株株新绿已植根沃土,正茁壮成长。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高质量完成造林17万亩、植树1200多万株。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新区设立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在积极推进。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要求,近年来雄安新区不断加大“千年秀林”建设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步显现。
侯永清表示,到今年底,新区绿化面积将达到61万亩。“千年秀林”建好后,将配合森林斑块、郊野公园、绿色廊道建设,组成片、廊、环相连的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
千年林 “智慧”植
走在新区的“千年秀林”中,细心之人可以发现,这里的树大都不过手腕粗细,看似集中培育,可这些树又不像一般的人工林那样排列整齐,各类树木错落栽植,几乎没有邻近的3棵树在一条直线上。
“这就是‘千年秀林’的第一个特点——混交近自然森林。” 侯永清说,以往造林往往选择单一树种,而且会进行截干,这样便于树木成活,也方便运输,经济价值比较高。而“千年秀林”选择了100多个树种,模拟树木在大自然中的存活状态。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地区,在这里大面积培育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森林,在全国尚属首例。
为规范造林技术,确保成活率,侯永清和同事们编制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包括造林技术要领、森林大数据、区块链等内容,施工前对所有参建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雄安新区坚持“专群结合”的方式,引入专业造林队伍的同时,积极吸收当地村民参与其中。侯永清和同事们则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他们,许多当地村民逐步转变为林业产业工人。
侯永清说:“正因为我们对每一棵树、每个细节都特别关注,有了技术性的指导,栽下的这些树,才能真正确保成活率能够达到95%以上。”
在“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海南日报记者发现,每一棵种植的林木上都挂着一个“二维码”。
作为“千年大计“的开篇,“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为主,同时也是“智慧”森林。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全流程记录树木栽培、检查、管护、修剪等全过程,对每一棵树进行监控、跟踪,严防病虫害、森林火灾,确保造林成活率。
“‘千年秀林’并不是说每一棵树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过尊重自然,给予树木适当人工干预,形成一个自然演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走在林中,侯永清告诉记者,到2019年,雄安新区将新造林20万亩,未来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林淀绕 水乡现
如果说“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区的绿,那白洋淀则是雄安新区的蓝。
走在安新县白洋淀新安北木堤栈道上,只见5月的淀面,似丝绸般波动着光纹,1米多高的青青芦苇,在清澈见底的水中随风摇曳,各种水鸟,不时掠过水面,然后猛然间飞向苇丛。
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势连天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雄安新区环绕白洋淀,因水而兴。
雄安新区设立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启动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确定了入河入淀排污口整治攻坚、纳污坑塘整治攻坚等六大专项攻坚任务。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