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新技术应用正在重构供应链内在逻辑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供应链内在的逻辑。”5月19日,在“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CFT50学术顾问、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供应链内在逻辑的重构,在技术上是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将来完全可能成长为“数字供应链”。
关键词:
供应链
金融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供应链内在的逻辑。”5月19日,在“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供应链内在逻辑的重构,在技术上是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将来完全可能成长为“数字供应链”。
他解释称,供应链内在逻辑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单向链接到双向链接。他表示,过去的供应链只是从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单方向链接。如今,从消费端发起、经过经销网络驱动生产的逆向链接正在扩展。
二是从有中介间接链接到无中介直接链接。过去的供应链只是多环节、平面布局的商业供应体系。如今,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持的互联网,正在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的立体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李礼辉表示,中介的功能正在被淡化,未来甚至可能去中介。
三是从商业信任到数字信任。传统模式中信任也必须经过可信任中央节点,所以小范围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信用记录及信用可及范围小。而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
李礼辉认为,在构建新一代数字供应链市,需要应对成本、技术的挑战,并解决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成本。”
他总结称,建设数字供应链和数字供应链金融,需注意以下几各方面:第一,注意成本和竞争力;第二,掌握数字技术主导权;第三,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第四,加快数字经济制度建设。
以下为李礼辉发言实录: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周主席,各位嘉宾,刚刚周主席非常专业,也非常全面深刻的对供应链金融这个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更多的说说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趋势。我题目是供应链数字化机遇和挑战。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老家,我老家在福建莆田,所以非常高兴在福州参加中国供应链的高峰论坛。按照一般的定义,我们说的供应链是指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最终用户构成供应链的架构,这十年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看起来并没有改变供应链的外在的形式。但是,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供应链内在的逻辑。
一是从单向链接到双向链接。过去的供应链只是从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单方向链接。如今,从消费端发起、经过经销网络驱动生产的逆向链接正在扩展。例如,消费者将自己对于服装规格、样式、面料、色彩、配饰等个性化需求,通过实体门店或网络电商传导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进行软性设计和生产,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个性化的产品。又如,消费者将自己对于食品的品种、产地、品质、规格以及消费数量、时点等具体需求,反馈给网络电商;网络电商整合消费需求,交给农牧渔生产商按需生产、按时定向配送。
过去是生产决定消费,现在是消费决定生产。这种以消费为主导的供应链,有利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二是从有中介间接链接到无中介直接链接。过去的供应链只是多环节、平面布局的商业供应体系。如今,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持的互联网,正在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的立体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可信任、可监督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中介的功能正在被淡化,未来甚至可能去中介。这种去中介的趋势显然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势必进一步蚕食传统经销商的世袭领地,重构商业模式。
三是从商业信任到数字信任。信用形成传统模式有局限性,在这种传统模式中,信任需要积累,所以信用的建立需要比较长周期,信任成本高,传统模式中信任也必须经过可信任中央节点,所以小范围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信用记录及信用可及范围小。在过去的供应链金融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仍然是比较难,比较贵。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最早运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创造信用,后来有越来越科技平台,金融机构随后跟进。我们也看到了像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能够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数字信任可以加持商业信用。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