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房价 分化的房企
如果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夜壶,那房地产信托恐怕就是夜壶的影子。
23号文一出,今年以来重回火热的土拍市场和土地前融,降温了。
用了十年的房地产大信托模式喊停了,股权投资+债权次级,股权投资+股东借款一一阵亡了,花样翻新的应收账款收益权、特定资产收益权倒在了监管毒辣老到的调控指挥棒下。
信托圈里先是感慨“又来活儿了”,再是惊恐“动真格的啊”,环顾四周,可用的模式只剩下堂堂正正的432,借壳错位的432,和一直在尝试,很少能落地的真股权。
01
分裂的房价里,藏着一个折叠的中国。
2016年10月开启的上一轮调控划定了16个热点城市,某信托大佬当即拍板,好,16城,50强,准入区域有了,合作主体有了,就这么干。
2019版“三三四十”严控地产融资的背后,是4月70大中城市中有67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3月这个数字是65城,2月则只有57城。
与此同时,一季度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1674.79亿元,同比增长25.71%,遥相辉映的,是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逆势上扬,成立规模1149.57亿元,同比增长161.27%。
拿地的房企规模饥渴,卖地的城投巨债缠身,夜壶的盖子,也快压不住了。
4月19日,中央ZZ局会议重提“房住不炒”。
同日,住建部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5月18日,住建部又对近3个月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较大的佛山、苏州、大连、南宁4个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东北鹤岗1.6万元买套房的消息刷屏,广东河源房价最低跌到2千多元一平米,湖南娄底最低950元一平米,邵阳最低550元一平米。
一边是火焰,另一边是冰山。2018年说了一整年的楼市大分化,开始了。
2016年,苏州、厦门、合肥、南京,被称为楼市新四小龙。
2017年,光环则属于西安、郑州、武汉、成都。
2018年,一线楼市开始反弹,三四线最后反扑。
2019年,蛰伏了近三年的二线热点城市逐步进入回升通道。尤其是那些,既不是炒上天的准一线,又不是省会的真网红,比如刚刚被精准调控的苏州。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4个地级市,2876个县,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承载了14亿人口,城市的能级和人口规模实在相差太大了。
人口流向出现冷热分野,城市的盛衰呈现高下之别,各行各业的分化现象也愈加明显。
过去,要判断经济好不好,只需要几个经济指标的观察视角,比如农民工的就业状况、酒店的客房入住率、社会用电量增速等就可以了。如今,指标、结构和现象产生背离,经济增速不断下行,保就业力度空前,但失业率并没有明显下滑,尽管大学生找工作难度加大,但民工荒却依旧出现;经济型酒店总体过剩,五星级酒店会务火爆;社会用电量增速回升,企业倒闭却逐年数量增加。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落后未必能迎头赶上,有差距可能会变得更大。
投射到房价上,一线城市稳中略升,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三四线人口净流出。小镇青年从逃离北上广变成重返北上广,所求所望无非是,不要拿着三四线的工资,背着泡沫化的物价,享受十八线的服务,过着一日955,永远955的当下和未来。
一叶知秋的时代过去了,寒冬腊月抑或盛夏光年,都不如小阳春的醉人明媚。
从城镇化到都市化,这是过去几年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在需求层面得到的有力支撑,4月国家发改委还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业务》里喊出了放宽落户限制,为过往的城镇化道路纠偏。
与此同时,从限价、限购、限贷,到后来的限售、限离,再到如今的“只租不售地块出让”,每一项对于楼市的举措,都自带推倒重来的气魄,每一块一线城市的土地上都绑定了至少30%-50%的配建面积,每一个看起来蠢蠢欲动的潜在热点城市,限购限售政策都分毫不让,纹丝不动。
而那些率先放开限购限售的城市,都面临在人散财失的一片荒凉中,迎接楼市的真相。
一边香港化,一边鹤岗化;一边妖魔化,一边僵尸化。
把每一座城市都比作一家上市公司,房产就是城市的股票,就业资源就是城市的基本面,房租就是分红,开发商就是证券公司,造房子就等于增发股票,人口流入就是不断增加股票的流动性,棚改货币化这种大招,就像是饮鸩止渴欲罢不能的市值管理。
一旦监管趋严,风口转向,游资闻风撤离,房价稀里哗啦碎了一地。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