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颜值”究竟有多高?
2019-05-24 23:1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近日,中国气象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雄安新区带着疑问,一探究竟。这两年,雄
自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公布以来
很多人在关心:
两年来,新区建设进展如何?
雄安新区的未来将是怎样的?
近日,中国气象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雄安新区
带着疑问,一探究竟!
这两年,雄安做了什么?要想能“干到底”,首先要绘好蓝图!
这两年,雄安新区不轻易动“一砖一瓦”。数千名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正日夜兼程推动规划编制工作。
当前,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已基本编制完成。新区将由规划阶段转入建设实施阶段。图为航拍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出于保密纪律,不能透露建设方案和规划出炉的过多细节。但当看到数百家国内外顶级设计团队拿出的城市建设方案和沙盘时,只感觉——
这就是未来啊!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工作也被明确列入包括“总纲”在内的四项规划。
走进雄安之千年秀林篇
除了推进规划编制,两年来,雄安建设者也在用心编织新区的“蓝绿底色”。
关键词:林
雄安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计完成新造林17万多亩,植树1200余万株。每棵树上都挂有二维码,手机一扫就可以进入“数字森林”。从树苗的栽种到每次养护,雄安的每一株林木都纳入了数字化管理。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候背景和物候条件,为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在森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期、树木生长敏感期,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产品;林区气候观测站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关键词:水
新区设立以来,相关部门对白洋淀606个纳污坑塘进行治理,对133家涉水企业强化监管,清理淀区水产养殖近10万亩,整治淀区排污(排放)口11395个……2018年,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实现“双下降”,水域面积恢复至306平方公里。
走进雄安之白洋淀篇
2017年,在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对外公布10天后,一篇名为《分析气象条件为雄安建言——保护华北明珠千年大计之基》的报道在《中国气象报》头版刊发,提出应重视白洋淀的气候调节作用。这篇报道也得到了总书记的批示。
近年来,气象部门运用风云气象卫星及高分一号、二号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白洋淀水体及淀区生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气象监测及数据支撑工作等也列入新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关键词:天
为避免新区“患上”大气扩散条件差、热岛效应加剧等“大城市病”,气象专家建议依托生态绿带、滨水空间,在新区设计规划时就考虑建设通风廊道,提升城市通风能力。两年来,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规划》中,都提及气象部门参与的“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相关内容。
未来雄安是什么样子的?
关键词:生态优先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要稳定在70%。
起步区空间布局分为北城、中苑、南淀。“北城”地势较高,集中布局五个城市组团,空间疏密有度,组团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
“中苑”即利用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
“南淀”即南部临淀区域,利用白洋淀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根据规划,未来雄安市民可“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城市水系发达,重塑“华北水乡”。
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的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到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
关键词二:数字化
雄安新区是“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城市。
根据规划,新区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形成集约化、多功能的监测体系,构建城市物联网平台,在数字虚拟城市中实现对各类要素的数字化、可视化呈现与调配。
很多人在关心:
两年来,新区建设进展如何?
雄安新区的未来将是怎样的?
近日,中国气象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雄安新区
带着疑问,一探究竟!
这两年,雄安做了什么?要想能“干到底”,首先要绘好蓝图!
这两年,雄安新区不轻易动“一砖一瓦”。数千名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正日夜兼程推动规划编制工作。
当前,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已基本编制完成。新区将由规划阶段转入建设实施阶段。图为航拍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出于保密纪律,不能透露建设方案和规划出炉的过多细节。但当看到数百家国内外顶级设计团队拿出的城市建设方案和沙盘时,只感觉——
这就是未来啊!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工作也被明确列入包括“总纲”在内的四项规划。
走进雄安之千年秀林篇
除了推进规划编制,两年来,雄安建设者也在用心编织新区的“蓝绿底色”。
关键词:林
雄安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计完成新造林17万多亩,植树1200余万株。每棵树上都挂有二维码,手机一扫就可以进入“数字森林”。从树苗的栽种到每次养护,雄安的每一株林木都纳入了数字化管理。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候背景和物候条件,为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在森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期、树木生长敏感期,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产品;林区气候观测站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关键词:水
新区设立以来,相关部门对白洋淀606个纳污坑塘进行治理,对133家涉水企业强化监管,清理淀区水产养殖近10万亩,整治淀区排污(排放)口11395个……2018年,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实现“双下降”,水域面积恢复至306平方公里。
走进雄安之白洋淀篇
2017年,在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对外公布10天后,一篇名为《分析气象条件为雄安建言——保护华北明珠千年大计之基》的报道在《中国气象报》头版刊发,提出应重视白洋淀的气候调节作用。这篇报道也得到了总书记的批示。
近年来,气象部门运用风云气象卫星及高分一号、二号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白洋淀水体及淀区生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气象监测及数据支撑工作等也列入新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关键词:天
为避免新区“患上”大气扩散条件差、热岛效应加剧等“大城市病”,气象专家建议依托生态绿带、滨水空间,在新区设计规划时就考虑建设通风廊道,提升城市通风能力。两年来,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规划》中,都提及气象部门参与的“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相关内容。
未来雄安是什么样子的?
关键词:生态优先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要稳定在70%。
起步区空间布局分为北城、中苑、南淀。“北城”地势较高,集中布局五个城市组团,空间疏密有度,组团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
“中苑”即利用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
“南淀”即南部临淀区域,利用白洋淀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根据规划,未来雄安市民可“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城市水系发达,重塑“华北水乡”。
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的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到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
关键词二:数字化
雄安新区是“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城市。
根据规划,新区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形成集约化、多功能的监测体系,构建城市物联网平台,在数字虚拟城市中实现对各类要素的数字化、可视化呈现与调配。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