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巍:结构、政策与技术变革下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认为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正在摆脱过渡依赖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特别是要关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此外,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相关政策开始体系化,政策重心开始转移。从技术上看,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的进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资本驱动力。本文根据其在2019云南国际智慧旅游大会发言整理,略有删改。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金巍
关于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的现状和趋势,有很多认识的角度,我这里主要从融资结构、金融政策和技术变革三个方面展开。
从资本结构上,正在摆脱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向
我们以往的金融是主要是货币金融,未来的金融是资本金融,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以往,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主要是依赖信贷市场,这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发展较快。2016年,我国直接融资增量比重达到23%,这两年有一些波动,企业信用债有所增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下降较大。各级政府都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鼓励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进行并购重组,鼓励设立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应该说成效是显著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直接融资市场,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随着金融监管趋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股权投资市场近两年来都被认为是遇到了“资本寒冬”,但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仍然保持着高位,接近13万亿,其中有15%左右与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相关。我们需要看到,这些私募股权基金大多数以社会资本为主,他们在“资本寒冬”里仍然在坚持。我个人觉得应该对这些社会资本给与最大的鼓励。
在培育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进行有效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至2017年年底备案的政府引导基金893只,管理规模4863亿元,按这个规模可以带动两万亿的社会投资,规模不算小,但也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等地区,占80%以上。
从政策上,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相关政策开始体系化,政策重心开始转移
我国在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方面,很早就有专门政策出台,典型政策包括: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2年《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等。我们可以看到,以专门政策为主干,以部门和地方专门实施政策、部门和地方专门政策等为辅,在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方面的政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
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政策的重点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在今后一些政策中持续体现出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总基调上,是创新与监管并重,发展与规范并重。当前主要是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下,一手抓防金融风险,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总基调在未来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政策上一定会体现出来。在实践中,防风险做的不错,但服务实体经济办法较少,需要通过政策推动。
在金融体系自身建设上,重点构建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的完整生态。可以总结为产品专属化、机构专营化、市场专门化、基础设施专业化等。基础设施方面,需要重点关注行业性信用管理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和管理体系。
在支持重点上,要结合当前国家战略,要符合总体经济政策导向。比如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另外还有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这些领域。
产业形态上,重点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性产业。从产业统计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仍然是两个产业,交叉部分是“文化旅游产业”。但是,当前文旅融合趋势加快,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更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所以未来在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上,肯定还要关注这个趋势。
从技术上,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的进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资本驱动力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