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周汉民: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要与长三角一体化高度融合

2019-05-24 11:2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摘要:自贸区的批准建立,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

摘要:自贸区的批准建立,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着力推动自贸区的辐射效应。

周汉民: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要与长三角一体化高度融合

“去年习总书记托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设立自贸区新片区,我内心的感悟是,这是党中央对上海给予的厚望。我认为未来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建设,应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融合,绝不是只有上海自己作为,应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上融合做,强调辐射的重要性”。

周汉民: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要与长三角一体化高度融合

今天在安徽芜湖举行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主题发言中,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为何谈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周汉民表示,自贸区的批准建立,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着力推动自贸区的辐射效应”。周汉民认为,充分发挥自贸区开放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更为关键。


如何推动新一轮自贸改革试验在长三角的辐射效应?周汉民提出,自贸区的模式要新,它可以成为“战略产业核心区”,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发展关系国家经济长期安全和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成为“离岸金融先行区”,成为关乎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长期竞争力的离岸金融中心,力求在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及跨境金融业务上有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协同区”,形成为大国角力和未来实现超越发展储力的全球研发高地;成为跨国公司大洲总部基地,强化吸引跨国公司大洲总部的竞争力。


周汉民表示,自贸区还要实现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最智慧、最高效的管理。

“不能早上九点人流滚滚,晚上六点销声匿迹”,在周汉民看来,自贸区还要探索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方式的创新,它可以成为是高质量生活的示范区、引领区和探索区,由于需要汇聚全球一流人才,高品质生活应当成为这里的标配。

聚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周汉民表示,一定要着力推动改革举措在长三角的集中落地。他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体化首先就是要规划一体,稳步推进,让长三角人民在一体化进程中既有成就感,更有获得感。但同时注重差异化竞争和发展”。

周汉民建议,要推动长三角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他特别提到长三角一体化一定要表现为企业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切实做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上周我国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世贸组织改革中国改革方案,这是非常不易的先例和特例。我把这一改革方案认真研读,认为其中两点是我们长三角可以大力推动的。”

周汉民表示,第一是关于电子商务的问题。电子商务形成的数字鸿沟有待解决,网络安全、数字安全问题十分凸显,各世贸组织成员对利益诉求和重点关注也有差异,而这正是长三角最有发展优势的地方。长三角应该在电子商务改革方面为国家探索模式,为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谈判做出贡献。

第二是改善营商环境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周汉民表示,此次方案中提到贸易与投资密切联系,投资便利化措施在改善成员营商环境、促进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愈加突出,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跨境投资仍受政策不透明、行政效率不高等因素困扰。因此,对于如何通过增加信息获取、便利企业融资、降低贸易成本等方式,让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受益,长三角要也要进一步努力,推动世贸组织改革的“中国方案”提供具体实践。

个人简历:


周汉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GATT/WTO、中美关系、浦东开放与开发、世界博览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2010年当选“品牌中国年度人物”,2018年当选“品牌中国40年40人”。独著《思想的历程:复关入世文集》(2002年),《十年世博路》(2011年),主持翻译并出版《纪念〈国际展览会公约〉成立75周年》(2006年),并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