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贝克麦坚时:私募融资的强劲势头对公开市场构成竞争压力

2019-05-16 01:3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贝克麦坚时:私募融资的强劲势头对公开市场构成竞争压力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4日电 (缪璐)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贝克•麦坚时”)最新发布的一份全球报告凸显了企业对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持续关注,仅有8%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对IPO的偏好处于下行期。然而,研究报告《股权融资的未来:私人资本如何重塑公开市场》显示,与过去相比,企业等待上市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7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能够自行筹集上市所需的全部资金。

  为评估与理解影响IPO市场的一些根本因素,贝克•麦坚时对全球各行业的353名企业高管进行了调查,以获取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见解。股权资本市场银行家、企业财务与证券交易所高管以及律师,就IPO市场趋势与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见解及观点。

  IPO市场未来抗压性强

  尽管面临全球贸易摩擦、利率上升、中国与欧洲经济放缓以及英国脱欧的挑战,全球股市在经历了10余年的牛市之后正呈现出强劲的抗压信号。

  贝克•麦坚时全球资本市场部门主席KoenVanhaerents律师表示:“由于较高的回报率及较宽松的监管,私人资本的崛起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对公开资本市场的地位形成挑战。然而,尽管传统的IPO途径与公开资本市场的地位正在经历变化,未来的IPO市场将保持强劲。同时,纽约与伦敦交易所的竞争对手正在崛起,预计将重塑公开上市的未来。”

  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内在公开与私人资本市场的总融资额将会大幅增加。此外,53%的受访者预计增长不会过快。

  价格、流动性与法律确定性成为上市地点的决定因素

  受访者将估值与流动性视为选择上市交易所时最为重要的因素(66%)。紧随其后的是当地的监管力度(55%)与同行的表现(34%)。上市企业受访者的观点类似,不过他们认为一流分析师的覆盖范围与投资者群体的规模(39%)比同行表现(22%)更为重要。

  贝克•麦坚时合伙人王瑞淇表示:“企业会考虑哪家交易所能够在上市首日为他们带来最佳估值,同时在第二日及之后为他们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会倾向考虑本地市场或与其商业战略一致的市场。例如,如果一家企业的增长需求围绕中国市场展开,那么在香港上市便顺理成章。企业也会考虑到交易所的专长–矿业企业倾向于选择澳大利亚与多伦多、品牌消费品及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企业则倾向于选择香港。”

  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将驱动定价、直接上市的增长及私人资本的吸引力

  IPO的途径正在改变。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有望改变IPO程序,使投资银行能够改造并加强现有流程,造福发行人及投资者。例如,在IPO之前,高级数据分析可用于从无序的数据源中获取市场洞见,其中可能包括社交媒体的情绪分析,以帮助理解外界对一笔潜在交易的态度。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使投资者在IPO营销过程中更大范围地获取机会。

  去年瑞典音乐服务商Spotify的直接上市也使本调查认识到IPO替代方案的初步形成。65%的受访者预计未来直接上市的数量会增加,从而无需传统投行和证券承销。同样地,94%的受访者认为股权众筹对于那些谋求发展而融资的初创公司来说将愈发重要。

  美银美林全球资本市场副主席CraigCoben表示,应谨慎看待对直接上市增长的预期。“这些上市是由众多特定因素所推动的,比如流动性,其在不同市场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市场,尤其是那些高增长的股票,就拥有很强的流动性,而这样的情况在欧洲是不存在的。”

  瑞信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股权资本市场负责人NeilMitchell也同样发出了警告,表示“直接上市的情况可能适用于Spotify这类知名公司,但不会适用于所有企业,因为它缺少了将一家企业引入市场的基本工作。”

  有证据表明,公开股权资本市场逐渐受到挤压,而与此同时私人资本则在不断增长。一方面,并购交易的兴起、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以及私募市场的增长正在对公开市场施加压力;另一方面,退市与回购的增加也是压力来源之一。此次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明显变化。84%的受访者认为,公开市场与私募市场之间正在发生转变,而超过一半(53%)的受访者认为这一趋势只是暂时的。

  私人资本的影响

  私人资本现已形成规模且可供募集,这已成为企业在上市前多发展几年和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并且,显著的迹象表明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从而促使更加老牌、规模更大的企业在未来上市。本调查的结果与这些趋势相呼应,84%的高管认为,与过去相比,企业上市用时更长,而79%的高管认为,如今的企业能够筹集到发展所需的全部资金,而无需上市。此外,48%的私营受访企业认为,可动用的私人资本金额仍然是决定他们何时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