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金融市场的阿里巴巴、腾讯等Big Tech 究竟是鲶鱼还是鲨鱼?

2019-05-10 02:47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金融圈的不速之客金融圈是一个充斥着热门词汇的地方,只要你几天不关心业界动态,就会被各种新出现的“高大上

  金融圈的不速之客

  金融圈是一个充斥着热门词汇的地方,只要你几天不关心业界动态,就会被各种新出现的“高大上”名词搞得一团雾水。继前一阵的“Fintech”、“Techfin”之后,“BigTech”正在成为金融圈最受关注的新词。

  BigTech是什么?顾名思义,它就是“大型科技企业”的简称。最早使用这一名词的是新闻媒体。在最早的一些报道中,部分西方媒体曾把谷歌、亚马逊、脸书和苹果合称为“BigFourTech”(四大科技企业)。后来,一些报道在这四家公司的基础上加入了微软,将它们并称为“BigFiveTech”(五大科技企业)。再后来,人们干脆把“Big”和“Tech”之间的量词去掉,用BigTech来泛指那些拥有庞大用户、具有广泛业务的科技企业,包括中国的BAT在内的一大批企业也都被划入了这一行列。

  本来,金融圈就是金融企业的事情,科技企业并没有什么戏份,但在近几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BigTech开始应用自身在原有业务上积攒的优势,大举进军金融业。以我们最为熟悉的支付领域为例:过去,我们出门买东西都要带钱包,钱包里要装上现金或信用卡;而现在,这些都不需要了,一个手机就搞定了,因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已经完全满足了我们的支付需求。支付还只是BigTech庞大金融版图的一小部分,在支付的基础上,它们还将自己的力量触及到了金融的各个领域。贷款、理财保险……这些传统上属于金融机构的业务,现在的BigTech都有涉及。除此之外,BigTech还开始探索一些传统金融没有触及的业务,例如脸书等企业已经开始研究用区块链技术发行电子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BigTech不仅将业务深入了金融的各个领域,其实力还不可小觑。在金融上有一个名词,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Impor-tantFinancialInstitution),用来指那些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给地区或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冲击的金融机构。每一年,国际金融监督和咨询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都会公布一个“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目录。在2018年公布的最新目录中,共列出了全球范围内的29家金融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市值最高的是JP摩根,现在它的市值是3700多亿美元。这个市值看似很大,但与正在进军金融业的BigTech相比,它就相形见绌了。根据汤森路透的统计,目前全球已有亚马逊、谷歌、苹果、脸书、阿里巴巴、腾讯这六家涉足金融业务的BigTech在市值上凌驾于JP摩根之上。尽管市值本身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如果这些BigTech全力在金融市场上一搏,那么它们可能爆发出的力量应该不会比那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小。

  为什么BigTech进军金融成为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究竟给金融行业、消费者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这些新参与者,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规范?这些都是值得颇为深思的问题。

  Big Tech为什么做金融

  总体上看,BigTech进入金融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心”到“有意”的过程。

  最早涉足金融行业的BigTech,其目标其实并不是为了从金融行业获益,而是利用金融工具来为其原有的业务服务,以完成其本身业务的闭环。以支付宝为例,当这款产品于2003年作为淘宝的一款内置程序被推出时,恐怕连马云也不敢想象,若干年后,它会发展成为一款国民级的金融应用。当时,支付宝承载的使命很简单,就是要为交易过程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随着淘宝的迅速成长,支付宝的交易额也迅速增大,其内部沉淀的资金也急速膨胀。然而,由于当时的阿里巴巴还没有进军金融行业的构思,并没有花费心思将这些变现,因此这些巨大的支付流量和巨额的沉淀资本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13年,蚂蚁金服成立,并推出余额宝等产品之后,阿里巴巴才开始比较认真地面对金融业务。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