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统筹当前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继续深化近年来减税降费的政策格局,力度之大、内容之丰富,让整个市场十分振奋,必将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极大提振了市场对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中长期转型发展的信心。从当前逆周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动能培育来看,会有双重效果。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经济形势作了全面研判,指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并提出“六稳”的理念方针。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将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政策选择,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具有内在逻辑性。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既可以选择扩张财政支出的方式,又可将减税降费作为手段,孰优孰劣,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特征,这一点可以利用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作为参照系。无论是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好,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好,我们无一例外地将扩张财政支出作为应对宏观经济下行的主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帮助我国走出危机阴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而当前与那些年份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两者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如果将经济体的转型升级看作是“建房”,那么这个过程可分成“打地基”、“主体工程建设”和“建成后运营维护”三个阶段。无论是上世纪末还是2008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仍然处于前两个阶段,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非常旺盛,基础设施仍然总体处于短缺状态,这种情况下扩大基础设施的有效需求显然能够适应这种发展阶段,政府实施以扩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效果十分明显,既能够让整个经济摆脱危机影响,又能够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率。对此,很多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国取得如此之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简直就是世界奇迹!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无止境的,随着基础设施存量不断摆脱短缺状态、趋于饱和,再一味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显然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而且会造成局部基础设施过剩,对中长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下,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创新驱动的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减税降费便成为政策的必然选择。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更加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财政支出手段往往是政府主导的一种政策方式,支出的方向和力度取决于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把控,在上世纪末和2008年危机来临时,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抉择、精准施策,事实表明应对危机的政策总体是非常成功的。而到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成熟稳定的阶段,与扩大财政支出相比,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减税降费更能够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能力,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不断成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减税降费发挥了普惠性政策效果,极大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有效改善市场预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为不同的是,近期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市场主体预期较为低迷,根源在于市场主体对短期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和中长期发展信心不足。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与财政支出相比,减税降费更加强调普惠性,更加强调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加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为市场竞争保驾护航,让市场活力更加充分迸发,变压力为动力,变迟疑为坚定。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来说,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无比宝贵,减税降费将极大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改善预期,可谓是及时雨!
二、减税降费着眼于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税制体系,从根本上增强经济转型发展动力
中国观察